在人类历史上,正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使得各个民族保持了不断创造和更新的生机。汉代结束后,进入到纷争不断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的年代是文化交流的黄金时代,各种外来文化进入到古中国,带来了创新的机遇。
中国乐器史上的重大变革产生了。经由丝绸之路从西域传入的乐器,在传统的音乐生活中渐渐占据了明显的地位。
曾经有一个时期,不管是在上流社会,还是在民间,来自西域的乐器和舞蹈十分流行。不过,几乎所有外来乐器一到了中国人手里,都会被改造一番。
有一种乐器被取了一个中原名字叫“阮咸”。实际上,“阮咸”是汉代流传下来的西域琵琶的变种,在汉时叫做秦琵琶,后来,在公元3世纪的西晋时期,由于名士阮咸擅长演奏这种乐器,所以就以他的名字改名叫“阮咸”。
之后,中国人又对西域琵琶进行了改造,样式和“阮咸”已完全不同。
琵琶的名字其实就是指弹奏法,“琵”是指向外弹弦,“琶”是指向内弹弦。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千古名篇《琵琶行》中,曾对琵琶演奏作了无比生动和形象的描述:大弦嘈嘈如急语,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实际上,从唐朝的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那时的琵琶还沿用西域琵琶的弹奏方法,是横着弹的,还要使用拨子,和今天中国通行的琵琶弹奏方式很不相同。乔建中介绍说,早期的琵琶是横着弹的,横抱琵琶半遮面,后来把它立起来,这个逐渐的一个过程花了1000多年的时间,唐代是600多年,那么到了明代以后,才真正变成我们今天看到的专业舞台上的琵琶。这种琵琶有了品,用手弹奏。而唐代传到日本的琵琶,现在日本人还用拨子来弹我们从中国传去的琵琶。
经过1000多年的改造,中国的琵琶已经完全融入中国本土,成为最著名的中国乐器之一,考察中国的乐器史,唐代是不能忽略的时期。
在那个充满活力和开放精神的年代,人们对外来文化始终抱着新奇和接纳的态度。
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引进和融合,中国古乐器在唐朝形成了前代所没有过的五彩缤纷的局面。遗憾的是,保存至今的唐代乐器实物非常少见。不过,考古出土的唐三彩却向我们展示了唐朝的伴奏乐队:乐队的乐器是一个大杂烩,有中国传统的乐器排箫、笙、竖笛,也有传自西域的琵琶、箜篌、横笛、拍板。
琵琶在乐队中处在领奏地位,箜篌源于西亚,从西域传入中国,拍板从西北地区传入,在乐队中起控制节拍的作用。这种融合是唐代文化兼容并蓄的象征。据《乐府杂录》记载,唐朝时的乐器大约有300种。
今天,在日本还保存着少数珍贵的唐代乐器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