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汉族】屯堡四大名寨(5)

2010-06-08 11:05
来源:中华遗产 作者:秩名
鲍屯八卦村寨第一屯 鲍屯是屯堡最古老的村寨之一。从鲍屯的八卦结构布局可以看出当年选址的独具匠心,而村里水利体系的开发和利用也已成为中国古
鲍屯八卦村寨“第一屯”
 
鲍屯是屯堡最古老的村寨之一。从鲍屯的“八卦”结构布局可以看出当年选址的独具匠心,而村里水利体系的开发和利用也已成为中国古代水利的典范。今天,在鲍屯还保留着鲍家拳和108路棍术,只是会的人已经很少了。但是,鲍屯人相信,他们的武功不会失传。
 
明代初年“调北征南”的军事行动,主要在明洪武四至十四年(1371—1381年),但鲍屯的鲍氏始祖鲍福宝入黔建屯是在明洪武二年(1369年),因此,鲍屯是当年少数早期建设的屯堡之一。
 
鲍屯现有村民绝大部分为鲍姓,是当年从安徽歙县棠樾村迁黔的鲍氏后裔。他们在当地与少数民族兄弟和睦相处、世代相传,把江淮文明带到了云贵高原少数民族地区。
 
作为屯堡文化的优秀代表,鲍屯早已被世人所关注。2006年,建设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派出多学科专家组前去考察。在总报告的导言中,研究员鲍世行对鲍屯当年选址的高明之处是这样分析和叙述的:
 
根据《鲍氏家谱》记载,鲍屯始祖鲍福宝,不仅富有军事才能,而且“素裕堪舆”。他曾“观风问俗”,选择了这块“地极壮丽,脉甚丰饶”的地方。这个建于14世纪的古村落,在选址方面考虑了哪些条件呢?一是区位条件极好。当时无论从湖南或四川进入云南,都必须经过这里,从贵阳进入云南曲靖,也是第一站,因此,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二是土地广阔肥沃。安顺位于广袤的平原地区,这在“地无三尺平”的贵州,无疑是十分可贵的。宽广肥腴的土地,利于发展农业,囤粮自守。三是自然条件优越。鲍屯四周有高山作为天然屏障,特别是西侧有云峰、玉案等山峰森然排列,挡住了冬季来风,因此,全年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是种植稻、粱、麦、粟的极佳地区。据村民称,自然灾害很少在鲍屯发生。四是人文环境和睦。这里是“夷汉错处”(孔庆瑚《安顺府志·序》)的地区。这一带土司势力较为薄弱,适宜在此驻军屯垦。至今鲍屯境内的苗族兄弟仍清楚地记得,在鲍氏迁来以前他们已在这里建有村寨,他们的祖先和鲍氏祖先曾结拜兄弟。
 
典型的“八卦阵”村寨
 
鲍屯这个仅有480户、2100多人的村寨,从表面上看与一般屯堡村寨无异,石墙、石房、石街道、石寨门……专家们考察后却一言点破天机:鲍屯村寨是一个“八卦阵”布局。
 
从风水学上看,鲍屯是一个典型的“八卦村”。从村寨入口处的两棵“风水树”,到威严的寨门,村寨由中轴线向左右两边延伸开来,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汪公殿、大佛殿、关圣殿、练武场、古戏台以及鲍氏宗祠等建筑。中轴线的两侧,由数百座石头房屋通过八条弯弯曲曲的石板小巷连接起来,纵横交错,组成一个巨大的“迷魂阵”。八条街道,在古代风水学中有固定的称谓,从南向北排开:青龙阵、白虎阵、长蛇阵、雄狮阵、金鱼阵、火牛阵、玄武阵以及鹿角阵。
 
村寨四周原有一道围墙,作为屯堡坚固的“守卫”,如今在失去了其历史功能的同时,自身也仅留下半壁残垣。然而,触摸着这些六百多岁的石块,仿佛触摸到古村历史的质感和厚重。
 
村寨南低北高,最北端是高约30米的石碉堡,是村寨的制高点,既是村民的避难所,又是战时的指挥部。
 
屯堡四大名寨
村寨的正南方向是最受威胁的地方,利用垭口山、小青山以及大青山的有利地形,依托天然溶洞和悬崖绝壁,构筑坚固的天然城堡。
 
由于具备完善的防御体系,传说鲍屯曾作为南明小朝廷的“临时首都”。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在此遣将与清军作战长达两个月之久。
 
有关专家认为,这样的格局是明代建筑的特征,是仿照北京故宫的模式建成的。八卦阵是三国时期诸葛亮战争决策中著名的战略布局,既突出重点,彼此又能互相照应。让鲍吉品这位当地的中学老教师一直慨叹的是,从前,有一外地人走进鲍屯小巷迷途了,怎么转也走不出来。可村中群众只要打开某家的后门,即可走出村去;这是老祖宗们精心布下的“八卦阵”,是屯军驻堡的防卫设施。清朝太平天国军队攻打安顺府(今旧州),安顺知府曾调鲍屯团练去支援。太平天国军队攻打鲍屯时却无法进入村中,就放火烧了住在村寨边上的鲍庆奎等3户人家的房屋,被火焚烧的门楼木柱的遗迹至今尚存。
 
如今,鲍屯村寨虽已建起不少的新房,三大殿也仅存汪公殿了,然而,八卦阵的格局基本保存。练武场虽然成了篮球场,但仍是鲍家拳术演练的场所。尚武精神在这里得以发扬光大,土生土长的鲍中松曾获“全国民兵英雄”称号,中央军委曾奖励他一支半自动步枪。
 
黔中“都江堰”
 
站在鲍屯村对面的小青山上环顾四野,就会感到一派流水环绕的江南田园风光。鲍屯村前的河渠上有10道拦水坝、10座水碾。这是先民们利用有限河流开挖数百米长水渠的古代水利杰作。
 
鲍屯河上游是三铺村的河流,屯堡先民就在移马井处修筑起移马拦河坝。最近在黄坡村的苗家发现了修筑移马坝的古代石碑。石碑虽已残损,碑文不全,然而“绍口因一时……水退缩,夫旱……见之不忍”等字样清晰可见。移马坝的成功就在于从河水入村处就蓄水,同时改变河水流向,让河水按照人们的需要积蓄水量且围绕小青山流动,并在田坝中修筑水渠,于是10道拦河坝、10座水碾的景观就像串在一起的珍珠,宛如一幅活生生的山水画。
 
村前的大坝河是一道长约300米的拦水坝构筑起的水渠,只要放下不同的拦水闸,它就按照需要可以分别向东向西两个方向流动。于是,田坝中奇迹发生了,渠水一会儿向东流一会儿向西流,就是隆冬季节,渠水仍然清悠悠地哗哗流动。
 
小青山脚下的老庄洞坝更为奇特,长约60米的拦河坝不仅有两块支撑大坝的岩石,还有排沙孔,被水利专家誉为“黔中都江堰”的点睛之笔。中国水利研究院的两位水利专家说,按照常理修坝,一般人就会选择较窄的河段且修成直线大坝,鲍屯的这些拦水坝却反其道而行之,在河面较宽的地方而且修成S形坝。这种S形坝降低了洪水的冲击力,减缓水流速度,让河水缓缓流去,既能抗旱,又降低了洪涝灾害的损失。大坝的两个支点是两块河床上的岩石,岩石和石块的结合使大坝更加牢固。坝中间底部的排沙孔则在适当时候让河沙随水流出,使河床保持稳定的平面,既能保证蓄水,又能排洪防涝,同时节省了放水淘河的大量劳力。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