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汉族】屯堡四大名寨(7)

2010-06-08 11:05
来源:中华遗产 作者:秩名
云鹫山离九溪有好几公里。路上,细雨蒙蒙,看不见山顶的玉皇阁。田野间,油菜花在寒风中开得正艳。沿途,总有和宋金钗一样从安顺、鲍屯、双铺、云
云鹫山离九溪有好几公里。路上,细雨蒙蒙,看不见山顶的玉皇阁。田野间,油菜花在寒风中开得正艳。沿途,总有和宋金钗一样从安顺、鲍屯、双铺、云峰八寨等周边屯堡村寨赶来的屯堡妇女,聚集在这条泥泞的小道上。从高处望去,密密集集,浅蓝、深蓝,屯堡妇女特有的长衣大袖以及她们身挎的黄色布袋,汇成了一条涌动的河流,慢慢涌向云鹫山。
 
屯堡人有个规矩,女人朝山拜佛要从不再生孩子之后开始。她们说,身上干净了,佛祖才会照看你。如果朝山之后又再生孩子,以前的朝山就不算了,路又要重新走。
 
屯堡四大名寨
从三十多岁开始,每年的正月初九都是宋金钗第一个朝山拜佛的日子,近二十年的时光流逝,宋金钗总是风雨无阻。她说:“一世不修二世苦,枉自同天共日头。”至于到底是修炼什么,宋金钗也说不上来,只知道拜佛做善事,祈求家人平安吉祥。
 
好不容易爬上山顶,玉皇阁内早已人山人海,寺中的尼姑已经全部出动,迎接一年一度的盛会。宋金钗点香礼佛,求得刻着云鹫山字样的签张(黄色的纸卷),如获至宝地别在头顶。宋金钗说,朝山拜佛就为求这张签张,仙逝之后,家人会把积攒的签张连同黄布袋一起焚化,签张越多说明这一世修炼越多。这样的签张,多年来宋金钗已经存了四五十张了。
 
在许多屯堡老年妇女的家中,她们都会向我们展示自己积攒的签张,上面印着不同的地名,或近在村中,或远在几十公里外,薄薄的一张黄纸寄托着她们的虔诚,也告慰她们垂暮的心灵。
 
小堡的老佛头
 
屯堡的庙宇很多,单是九溪村就有三座,后街的龙泉寺、大堡的汪公庙和小堡的青龙寺。九溪人都说是庙,实际上是尼姑庵。“文革”以后,庙里的尼姑死的死,走的走。如今,维系着它们的是善男信女的香火和老佛头们(屯堡对寺庙管理者、佛事活动组织者的称呼)的虔诚。
 
小堡的青龙寺是这些庙宇中修建年代最久远的,它依山而建,院中几百年的银杏树开枝散叶,庙上可以望见长流不息的九溪河。
 
我们来到庙上时,几位老年屯堡妇女正围坐在一起剥苞谷,老人们一律的藏青色长衣大袖,眉宇间满是岁月的印迹。一问,都是庙上的老佛头。苞谷是庙上的地里收的,他们要赶在这几天剥好卖出去,挣些香火钱。随意的几句家常便拉近了我们的距离,71岁的老佛头王老四娘热情地招呼着我们,就像在自家院落中招呼久未走动的亲戚。
 
王老四娘家里代代都信佛,每年农历的二月、四月、六月、九月,以及每月的初一、十五她都要吃素,家里烧着长香(长年不断)。25岁开始朝山拜佛,除了周边的寺庙,她还去过紫云、六枝、广顺的寺庙。现在,在她至宝般的引袋里已经存了一百四十多张黄票了。如今,小堡的寺庙是她佛心的寄托。
 
青龙寺原来是九溪的大姓顾家的祖上修的,解放前,香火最鼎盛的时候,这里住着十多个尼姑,有大小菩萨100多尊。后来几经兵匪,年久失修,大部分垮塌了。“文革”时,寺庙被用来关牛关马,菩萨也被扔到九溪河里去了。
 
上世纪90年代,王老四娘就和几个信佛的老年妇女商量准备重修大殿。可钱从哪里来?和许多农村一样,九溪的家庭现在已经解决了温饱,但剩余的闲钱却为数不多。
 
王老四娘就挨家挨户上门化缘,乐善好施的人家一听做善事,出一元的也有,出十元的也有,二百多家人都出了钱。另外三个老佛头到吉昌屯、高寨也化来了一百七十元钱。
 
整整三年,终于凑足了修庙的钱。王老四娘找到了在大西桥工作的顾家后代顾之炎,顾二爷说只要你们有决心,我们就找人来修。王老四娘从家里抱来一捆柴,在庙上点起一堆火,开工了。村里的男人们都来帮忙。倒塌的柱子立起来了,房顶也换上了新瓦。
 
庙起来了,可没有菩萨就算不上完整的庙宇。王老四娘二话没说,又踏上了四里八乡的化缘路,这次两位从屯堡搬进城里的太婆捐了一千多元。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