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屯堡四大名寨(6)
2010-06-08 11:05
六百多年来,鲍屯村从未遭受较大的洪涝和干旱。专家说,因为这里的水利设施和大自然已经完全协调,环境得到妥善保护,水土不易流失,才会风调雨顺
六百多年来,鲍屯村从未遭受较大的洪涝和干旱。专家说,因为这里的水利设施和大自然已经完全协调,环境得到妥善保护,水土不易流失,才会风调雨顺、年年丰收,叫它“黔中都江堰”,实在名不虚传。
鲍屯的水利体系不仅使本村受益,邻村虾塘河、小哥园、西陇等村也获益不少,“黔中都江堰”的水利灌溉面积达两千五百余亩。中国水利历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灌区协会会长冯广志说,“黔中都江堰”的作用和影响将会走出鲍屯,走出中国。
渐行渐远的鲍家拳
许是军屯的缘故,过去屯堡的青年男子从小就有习武的习惯,至今许多村寨还留有祖上传下来的拳术、棍棒。它们辈辈留传,从演兵打仗,到今天的练武强身。
鲍屯就是这样的一个村子。鲍屯的始祖洪武二年就远征西南,是最早到贵州的屯堡人,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至今已有24代,成了近千户人家的大村寨。如今这里还留传着鲍家拳和108路棍术。据说,村里40岁以上的人,每一辈都有几个武功高强的。
鲍屯上了点年纪的人说起本屯的武术都充满自豪。他们都说:“屯堡范围内,方圆几十里的武功就数鲍屯的最强,传了十多代。鲍家拳、108棍、单刀、双刀、枪、铛,这些鲍屯的看家功夫都是祖上征南的时候,从安徽老家带来的。武功最强的要数已经去世的鲍茂凡。”
鲍茂凡在民国时期是这一方有名的人物,大小洪拳、棍术、刀、枪、剑门门精通。至今,他的儿孙还保留着他当年用过的两柄双刀和一把铛,两指宽的双刀可以砍断七枚铜钱。鎏金铛又称月亮叉,木质的部分是用红木做成的。这些器械已经成为鲍家的传家宝,它将世代传承下去。
鲍茂凡的孙子鲍灵昌回忆道:“我们小时候就常看见爷爷练武。秋收时,爷爷从不将收割的谷子拿到外面去打米,每次放几十斤米在自家的擂钵中,只用两手去舂。爷爷还常将新鲜的牛皮钉在木板上,用手去抓,新鲜的牛皮很滑,钉得又牢实,抓下来,爷爷才住手。就这样,爷爷练就了一身好本事。爷爷年轻时,经常伙同村里的人到威宁贩猪来卖,一次在路上,几十个强盗抢了前面的一批布商,同行的人建议绕道走,爷爷不干,几个年轻人冲上去,打跑了强盗。
83岁的鲍云武老人也常常回忆起当年鲍茂凡教他们练武时的情景。那是民国时期,他才20多岁,每年的农历正月、七月农闲时节,年轻人就聚在一起,鲍茂凡老人家就在院子里教他们玩棍、打拳。他打起拳来一招一式好看得很。练棍时,他就拿扁担来教我们,刀也是用木头削的。老人说,练武功主要是锻炼身体,不要去打架。他到了八十多岁还筋骨健壮,还打拳给我们看。鲍云武跟着他练了十几年的武功。
但让鲍云武老人伤心的是,鲍屯的年轻人愿意使枪弄棒的越来越少,因为,武术的魅力根本敌不过电视剧、流行歌曲的冲击。
52岁的鲍奇武是他这一辈武功最强的,也是鲍屯最年轻的习武者。他十二三岁就开始跟着本屯的鲍灵佑习武,学了祖传的鲍家拳和一些棍术。现在,年纪大了,旁骛也多了,鲍奇武不再每日操练,但从他健壮的体魄还可以窥见旧日武功的积淀。
我们不知道,多少年后,鲍屯引以自豪的武功是否也会渺无踪迹,只在老人们的回忆中才能找到斑驳的影子。
九溪众神庇佑下的生灵
“古、大、深、精、美”五个字是九溪人自己对九溪的概括。
古,言其六百年历史;大,指六个世纪以来一直是最大的屯堡自然村寨;
深,指其屯堡文化的底蕴深厚;
精,指九溪人精于各种屯堡技艺;
美,指九溪村环境优美。
其实,九溪还应再加一“灵”字来说其神韵,因为,屯堡人信仰的神灵多,庙宇也多,仅九溪就有三座……
信仰在屯堡是无处不在的,几乎每个村寨都有香火鼎盛的寺庙,而其中最虔诚的则是那些固守家园的屯堡妇女,她们大多信仰佛教,常常是一辈传一辈,信仰之于她们是如此自然,仿佛与生俱来。尽管文化程度不高,但每一个吃斋念佛的日子,她们都会铭记在心。像农历二月十九的观音会,三月初三的蟠桃会,正月初十的上元会,七月初十的中元会,十月初十的下元会……她们都会放下手中的一切活计,朝山拜佛、吃斋坐禅。
九溪村坐落在九溪汇流的河边,是安顺屯堡文化区最大的自然村寨,清朝时有“九溪是座城,只比安平(平坝县城)少三人”之说,也是屯堡文化最为深厚的地方,村人对于神灵和宗教信奉的至真至诚,则更令人叹为观止。
宋金钗的朝山路
这天是农历正月初九,九溪53岁的宋金钗和往常一样起了个大早,为家人做好早饭,她就背上自己的引袋(黄色的布袋)去云鹫山寺赶玉皇会。
据记载,云鹫山寺建于明弘治初年,清康熙时增补、增修玉皇阁和关圣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