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经典精选 > 古文典籍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读《大学》

2009-04-03 14:47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小编X
《大学》是儒家的基本的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所作,近代许多学者都认为是秦汉之际的儒家作品。

《大学》是儒家的基本的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所作,近代许多学者都认为是秦汉之际的儒家作品。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与现在我们所说的大学经历了几千年文化演变已经大相径庭了。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就是大人之学。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怎样治理国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讨厌的,不加给别人;要得众、慎得、生财、举贤。“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见贤能举,举而能先。

其实我们任何不同的人读一本书,可能会有不同的感悟。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学而实习之不亦乐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等。因此,我们在读的时候,可能会因自己的学识,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接受度,人生经历,还有就是能够请教学习的人的不一样,所得出的结果也是会不一样的。人做一件事情可能是有一定的目的的,目的不一样,可能也会得出不一样的结果。虽然人们说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是也是不尽然的事情,瓜和瓜,豆和豆还有不一样呢。

《大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两千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由此登堂入室以窥儒家之门。 该文从实用主义角度,对现代人如何做人,做事,立业等等均有深刻启迪意义。 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作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中第六讲题提到;“我们现在要能够齐家、治国,不受外国的压迫,根本上便要从修身起,把中国固有知识一贯的道理先恢复起来,然后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地位才都可以恢复。”

我读此书,倒不是要登堂入室,我也自知做不到那一步,不过始终是个门外汉罢了。但是人总是要做事情,要做一些自认为尚有一些益处的事情,做一些清静人心而又多有助益的事情。读此书却有此益助。我把目的或是侧重点放在修身、治家上面(其实就是修身,家也何可治呢?)。但是人生谁又能说清楚呢,多有不确定性,说不定人生里或许在某个时日里还能做一些事情呢。治国平天下,我认为倒不是非得说成是治理一个国家,平定一个大大的天下,就看在的那些职业经理人,公司的董事长,总裁们,他们的治下也可以说是一个王国,也是一个天下。还有更小的一个领域,那也是一个王国,也是一个天下嘛。人们不是常说麻雀虽小,肝胆俱全。庄子说“天下莫大于秋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在不确定性里面,正如我们正遇到的由美国引发的金融海啸,并不是人人都能知晓,都能遇测的,就边格林斯潘也不得不低下他那高昂的头。这不是正说明他的心里也有深深的不确定性,不可知性吗?人真还不知道将来非得做一些什么事情或一定不会做一些什么事情。所以,事非经过不知难!难之一因,为事情之前没有丁点的准备,包括心理和精神的准备,学识上的准备。我听一位讲课的时候,他说人生成功,一是一才能,二是勤奋,三是机遇,四是关系。并且还说那一方面占的权重是多少,但是这是不能一概而论的。比如说关系点到多少,可是可通神的人也不是事事成功的。有点离题万里了,化外之悟了。

虽然我并没有读过多少书,对于此书也好,对于四书五经也好,或是更多的国学,我同意一个观点,对于古代的圣贤之人,不能全凭书上怎么说的来接受他,包括接受他的教益,因为闪光的思想并不是一个人的全部,一个普通的人可能也会在某个时候产生闪光的思想,只是说而不著,说而不述,甚至于边说也没有罢。因为经历了几千年,我们学习的时候只会学习他们的经典语句,经典的思想,而是剔除了他们人生的偶然个体事情,剔除了他们也是作为凡人的一面,真如有神在了。颜渊赞其老师孔子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其实这只是孔子的一面而已,并不是一生都如此,时时都如此,因为终身如此那就不是一个活脱脱的一个人了。因此,我认为学习不是复古,而是得其精神,而最终是要结合我们自己的过去,结合我们的现在和可能出现的将来的境况,结合我们的社会区域,人群来学习,来思问来体悟,来实践。

我们读书,不仅是要获得知识,不是要由这多少字变成又多少字,或是又变成几篇文章,几本著述,而是更要变成得益于我们自身,益于我们社会的思想精神。使物质文明和精神精神文明大踏步前进,使我们的生活更幸福更快乐,使其铸造一把助益更好生活的利剑。

要从总体上来说《大学》,却是不好谈的。《大学》里面的章节主要围绕“三纲八目”展开,更加系统的说明了一番。《大学》的字数并不太多,但是其内涵却极其深厚,可谓言简意赅。大学的开篇就提到了“三纲八目”的概念。三纲就是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就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三纲”而设计的条目,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人生进修的阶梯。

我的一位老师曾说,“我可以不教你们知识,但是我不可以不教你们做人。”我认为做人就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品行。一个人只有有了好的道德,从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造福社会。(社会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好老师,而不是需要那种知识倒是挺多的,可是言行却不一,说的是说教,可不能为人师表。台前幕后非一人也。)只有知识是不够的,有的人很有知识,但是只会办坏事.

对于做学问来说,格物致知的精神是不应该缺少的。格物致知强调的是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然,我们可以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学到许多知识。但是不去实践这些知识,到头来只会是纸上谈兵。我们要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知识服务生活。我非做学问的人,此一方面不敢妄说。

人生要有一个好的境界,人人都在追求诗意般的生活。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不正是诗意而富有思想的人生境界吗?

(编辑:诚明)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