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要说得苏秦的得志后的“衣锦之荣”。诚然,苏秦在“说秦”失败后,回到家中受到了亲人的冷遇,正是所谓的“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而苏秦成为身挂六国相印之后,那个气势,那个排场,也是出尽了风头——“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煌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苏秦的父母家人住在洛阳,他在一次去见楚王的时侯得以路过家门,史书上没有记载苏秦是如何让家人得知他的到来的,但事实是,“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说明了苏秦回家是长辈接儿子,而且声势极大。更为后人所指摘的是,他的嫂子“蛇行匍伏”,跪在地上向她请罪,请他宽恕过去对他失势时的冷遇。苏秦一时百感交集,叹道:“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怎么可以轻视呢?!”
这就是苏秦留给我们后人的三个极为重要的示范和思考。苏秦的出人之智,盖世之才,为我们钦佩和感叹;苏秦的超乎寻常的刻苦,和极端的自励之法,又令多少学子所敬重和汗颜!然而,对于苏秦的得志之后的高举高打,声威烈烈,不同的解读却产生了不同的反晌——热衷功名,不达目的不罢休者,对苏秦是奉若楷模,不光学他的苦读,心追他的才气。就连他对于家人那种得志一时的意气之盛也是全力追随,以致后世恃才傲物,不可一世的人才如此之多吧!而洁身自好之士,在认可苏秦的才学和苦读精神的同时,对历经寒窗之苦而得来的富贵功名,也能安之若素,不图张扬。简言之,他们不是以此为荣,却是以此为戒!
同样的读史明志,却各有所好和各有所得。孰优孰劣,相信我们每人心中也各有各自的取舍。但要有个答案也是很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千百年来,对于才者的为人处世之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君不见清史上,能金榜题名而简从慎行者大有人在,能身居高位而心忧天下者则多为所后人所推崇;但是,纵情狂妄的高才历史上同样是层出不穷,得志之人又大多崇尚所谓的“盛饰于外”、“衣锦还乡”!
当年的苏秦不过只是一舒心中的感叹。后人却给下了如此之多的论战和解读,而苏秦到底对自己的行为举止是否也有一定的认识和反思呢?我们不得而知。文章以苏秦的感叹戛然而止,这好象又是历史以一种文学特有的方式留给了我们一个永远无从求证的悬念!
(责任编辑: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