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中国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夫子的庙宇、墓地和府邸位于山东省的曲阜。孔庙是公元前478年为纪念孔夫子而兴建的,千百年来屡毁屡建,到今天已经发展成超过100座殿堂的建筑群。曲阜的古建筑群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和历史特色,应归功于2000多年来中国历代帝王对孔夫子的大力推崇。”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孔庙位于曲阜市南门内,是奉祀孔子的庙宇。曲阜孔庙是祭祀孔子的本庙,是分布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孔子庙的先河和范本,据称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最初仅“庙屋三间”,后来经过历代的不断兴建,发展成为拥有各种建筑100余座,460余间,占地面积约95000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孔庙是中国现存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堪称中国古代大型祠庙建筑的典范。
对于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我们总带着一点畏惧,并没有为曲阜留下太多的遐想空间,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地方总是让人不由得心生敬畏,让人感觉天地间的广阔和深邃。
来到“东方圣城”的曲阜,感触颇深。孔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之一,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想象着当年孔子带着几个弟子驱赶一辆木马车,周游列国。时常还被朝廷的士兵追赶,其生活状况也是非常之难啊!但是,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影响到东亚和东南亚各国。现在,欧洲也有许多人很崇拜孔子,在前来旅游的人群中可以看到欧洲人很多。我感觉孔圣人真够伟大的。他给后人还有他的家乡留下巨大的旅游资源和财富,让小小的曲阜城声誉全世界,难怪曲阜人在城市入口中心给孔子树立了一个很大的铜塑像,以纪念孔圣人给他们城市带来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
站在孔庙厚重的门廊前,如果不是仰圣门前的那堆现代人,就会伊然有了时光倒流重回百年的错觉,泮水桥后那沉厚的大门洋溢出的就是让世人为之仰叹的文化史诗。
孔庙的精深不光是用眼睛,更要用感觉去领悟。参天古树,殿宇森然,数不清的绵薄之气从孔庙的每一处地基中源源渗出,一片碑林,一座殿堂,一处院落,一扇朱门,一株古树,一片青苔,好像孔庙的每个角落都绵藏着思想的交融,都暗含着文化的生机,这股柔劲的书卷之气让人根本无力去思考无暇去赞叹,留下的只有交汇时刻一瞬间的碰撞和震惊。
慢慢的走过一条条长廊,缓缓的经过一排排碑宇,寂言的古树承载着千年来的文风武云,叶落的宁缓和远古的回想铭刻了历史思想的脉动,孔庙留下的是儒家自古传承的坚韧和节义,我们带走的是属于自己的思想和静谧。对文化的膜拜对思想的传承,在这寂静的殿堂里弥漫着、升腾着、交乳着,孔庙,是个只能慢慢走进的历史之门。
“笔路逶迤记刻杏坛霜雪,书声朗润品读多彩人生。”站在杏坛无不感慨万端。历代封建王朝都尊孔祭孔,把孔子奉为“圣人”,现在以及将来,推崇的应该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大力提倡的应该是“尊师重教”。
孔庙的正殿大成殿可谓处处精到,而最令人称道的却是那些精雕蟠龙石柱。据说,乾隆皇帝来庙中祭拜孔子时,石柱都用红绫包裹起来,恐怕皇帝看到这里的龙柱超过皇宫而生怪罪之念。大成殿四周廊下环立的二十八根石柱,全用整石雕刻。前檐的十根柱为深浮雕,十根龙柱,两两对称,各具变化,无一雷同,每柱二龙对舞,盘绕飞腾,中悬宝珠,四缀云焰,雕刻极为精致,看去栩栩如生。其造型之生动,雕刻之剔透,刀法之刚劲,龙姿之神韵以及千变万化之和谐统一,充分显示了我国石刻匠师独有的高超技艺,造就了中国石刻艺术中罕见的瑰宝。难怪郭沫若先生在观赏之后,写诗赞道:“石柱盘龙一十株,大成一殿此龙殊。天工开物眼前是,梓匠何时读圣书?”
当我们怀着敬畏与景仰的心情想孔子的塑像朝拜,心中顿时升起一中崇拜感来。徘徊在这样一组享誉海内外的古建筑群中,抚今思古,叩问历史,不由得令人感慨万千,思绪飞扬:春秋代序,岁月不居,转眼已是孔圣人诞辰2558周年了,真是“逝者如斯夫”;孔子生前坎坷,屡遭踬踣,“删诗序书”之时只有几间茅屋,而后人为了祭祀他,却仿皇宫之制而不断扩建成为如此宏大的建筑群,孔子本人也史家有纪,声望隆极,其言论著述则成为永宝鸿文,吟诵于众人之口,珍藏于金匮石室;甚至有些孔子画像,则为他穿上了赭黄袍,戴上了冕琉冠,俨然一副帝王之相——这一切,恐怕是孔圣人生前做梦也梦不到的。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