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表明,古代山东居民创造的灿烂文化,并不像过去人们的理解,仿佛只是中华文明曙光边缘的一抹朝霞。实际上,山东地区和中原、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等地一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
在族群和文化的融合中,曾经主导东方大地的东夷部族,是否就这样消失了呢?
古代东夷人的活动地带,从现存的记载来看,似乎从来不是跨文化区域的政治中心。但是,它似乎对所有的远古和上古居民保持着强大的、远远超乎政治的吸引力。尤其是这片土地的中心——泰山。
《史记》的封禅书中,记载了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管子的一段话:“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接下来,他列举了一连串远古帝王的姓名:无怀氏、伏羲、神农、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这个名单简直是上古著名帝王之大成。
登泰山,是中国古人共同的心结。无论是帝王贵胄还是平民百姓,概莫能外,几乎是举国一致的集体信仰。
对泰山的崇拜,以及希望通过泰山实现与上天的沟通,是自然与历史双重作用的结果。泰山已经溶入了一个民族的悲欢,成为一个民族品格的象征。
1960年,山东胶州三里河发现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遗址。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鱼骨和鱼鳞堆积。经过现代科技的鉴定,这些鱼骨和鱼鳞全部来自海洋鱼类。其中,有种梭鱼行动非常迅速,而蓝点马鲛是离海岸较远的鱼种。当时的渔民如何能抓住这类鱼种,他们把谜题留给了今天的人们。
1980年,在山东长岛县的大黑山岛上,发现了比三里河遗址更早的、距今6500年的古人类遗址。这处遗址面积约一万多平方米,发掘的房屋基址达96座。
这里,代表了黄河流域最早的海洋文化。
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东夷人先天就具有滨海文化的气息。他们敢于更远地离开陆地,走向大海深处,这种以海为生的原始部落在中华文明圈中并不多见。
山东在中国古代被视为通过大海走向更遥远空间的理想出发地。它独特的滨海地理位置催生了中华民族许多关于海洋的想象与传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四次东巡,三次来到山东,他派出的徐福,也在今天的山东境内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渡海远航。渡海,是中国古人持久的想象。到后来,“八仙过海”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动人的传说之一,也由此在神话传统之外,开创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仙话”传统。
山与海,共同构筑了山东文化历史的舞台。山与海,共同铸就了山东历史文化的基因。
山,尤其是有着特殊地位的泰山,不仅是雄与高,更多的是稳与重。海,不仅是阔与大,更多的是变和通。
厚重,稳健,珍视传统;变通,开放,善于吸纳;
山东文化从源头上就具有这双重性质。这也注定了它将在后来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最终成为这一伟大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胜地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