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周游列国并一度佩挂六国相印的纵横家苏秦,曾对齐都临淄做出这样的描述:“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在位于临淄齐国故城大城西墙北部的三号排水道口。雾色苍茫,却无法遮蔽历史的恢宏。
排水系统与淄河等天然水系相连,分为进水口、过水口、出水口三部分,巨石多层交错排列,既可调节水量,又可防备欲从排水口入城的敌人。这一独特设计一直使用到一千多年后的唐代,被誉为世界同期排水建筑史上的杰作。
建筑是城市的标志,也是城市的记忆,这些被流水打磨了几千年的石块,以近乎永恒的姿态凝视着一座都城的变迁。
公元前288年,秦昭王约齐湣王共同称帝,齐为“东帝” ,秦为“西帝”。
然而,好大喜功又缺乏雄才大略的齐湣王无力承担起统一中国的大任。相反,经过商鞅变法的秦国,国力迅速膨胀,秦王嬴政采取咄咄逼人的扩张与兼并战略,远交近攻,东方诸国被逐个击破。
公元前221年,秦军在灭掉五国之后,挺进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临淄,战国时代结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起来。姜太公所建立的齐国在经历了八百余年的发展与壮大之后开始融入一段崭新的历史。齐国富民强国的思想也开始在更广阔的时空中闪耀。
山东自古出宰相。在今天的临淄,屹立着一座中国宰相馆,管仲以“中华第一相”位列其中。
凝结了管仲富民强国思想精华的《管子》一书,由西汉学者刘向整理结集,后世的明君贤相,无不从中汲取治国安邦的智慧与经验。
西汉时期,临淄人主父偃博学多才,尤其精通“桓、管之术”,被汉武帝破格任用。他所提出的“推恩令”,为开启汉武之世的宏大气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东汉末年,出生在齐地瑯琊的诸葛亮,时常“自比管仲、乐毅”,后来辅佐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贞观年间,临淄人房玄龄堪称一代名相,他对《管子》颇有研究,并第一个为之作注,在他的辅佐下,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政通人和的“贞观之治”。
不仅仅是齐地齐人,也不仅仅是汉唐盛世,当富民强国的发展之路在纵横交错的时空轨道中辐射开来,它所影响的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的每一次求索和实践。
如今,在山东泰沂山脉的腹地中,还断断续续地存在着一道绵延千里、依山就势而筑的墙。这就是齐长城,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长城,比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早了400余年。
从齐桓公开始到齐宣王结束,筑城的时间先后长达二百六十余年,没有强大的国力作后盾,几乎不可想象。如今,尽管经历了岁月和风雨的双重侵蚀,它依然像一支不朽的龙骨,耸立于崇山峻岭之间。蕴藏在齐文化深处的富民强国思想,就像一支精神的龙骨,始终挺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脉络之中。
(责任编辑:胜地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