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作为军事家和军事家的争斗,庞涓却输得非常彻底,直到付出生命。公元前354 年,庞涓率领魏国军队攻打赵国首都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军千里奔袭魏国首都大梁,迫使庞涓撤兵回援。随后,齐国军队在魏军的必经之路桂陵设伏出击,大败庞涓,魏军几乎全军覆没。
山东郯城,马陵古道遗址。孙膑和庞涓的第二次较量十一年后在这里进行。当时,魏国进攻韩国。齐国故技重施,进攻大梁,以解韩国之围。而此次,魏军主力留在了大梁。
孙膑用疑兵之计,佯装撤退,诱敌深入。进入齐国境内后,齐军每天在撤退过程中都减掉若干做饭的炉灶,造成士兵不断减少的假象。
就在一个傍晚,庞涓率军走入了有进无回的马陵山。
马陵之战后,史书上关于孙膑的记载再也没有了。他留下一部《孙膑兵法》,继承、发展了《孙子兵法》并总结归纳自己的心得。西汉末年,汉成帝下令收集天下所有的典籍归结为《汉书》,其中兵权谋家一共十家,孙子兵法名列第一,孙膑兵法名列第二。
东汉以后,《孙膑兵法》突然失传。由于历史记载的模糊,人们对孙膑与孙武的身份争论不休。
各种猜测延续了1000多年,直到公元1972年。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4月14日下午,考古人员发现一段竹片飘浮在墓室的积水上。他们冲去污渍,赫然显现的是几个毛笔写的小字,这显然是一片竹简。随后,竹简大量出土,一号墓简直是一座地下兵学宝库,其中的绝世珍品是《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
在这些残缺的竹简中,似乎还隐隐透着遥远的战鼓,它穿越上千年的时光将历史还原。
齐国历经数百年形成了完整的军事著述传统,尽管姜尚等人的著作有后人的增补或改动,但基本反映了这些卓越军事家的思想。
这些一生中赢得过辉煌战绩的统帅在自己的著作里强烈体现出两个共同特点:一是重视战争的道德属性,重视战争中的人心向背,田穰苴甚至提出战争应当“以仁为本”, 战争的目的是“以战止战”。其次,他们都把战争作为解决问题最坏也是最后的手段。
孙子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慎战”,是齐国兵学的精髓。
姜尚认为:“全胜不斗,大兵无创。”管仲则指出:“至善不战。”田穰苴认为:“国虽大,好战必亡。”到了孙子,更是明确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对于这些统帅而言,军事的最高境界不是夺取胜利,而是避免战争;但是,一旦被迫选择了战争,就必须胜利。
这些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后世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慎战”成为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曾长期雄踞世界东方,即使在中国的综合国力位居世界第一的年代,中国也是一个友善、和平的大国。
1990年,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主的多国部队运用80多种高技术武器,并首次采用空地一体作战理论。美国有家报纸曾评论说,中国虽然没有参战,但始终有一个神秘的中国人在指导着这场战争,他就是孙子。
西方近代最经典的军事理论著作,德国人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它的论述指导了整个20世纪西方的军事思想。但随着现代战争的发展,世界将目光投向了中国两千多年前的兵经――孙子兵法。现代军事战略家利德尔哈特曾说,《孙子兵法》内容的全面和理解的深刻,迄今还无人超过。
避免战争、追求和平,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迄今尚未解决的难题。
世界历史上,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几乎都伴随着对外的扩张与征服。然而,对于古代中国来说,通过战争赢得应有的权益和尊重,始终是她最后的、迫不得已的选择。今天,曾经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正在重新实现和平崛起的中国,其经验和做法为当代和今后的世界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崛起模式。
(责任编辑:胜地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