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夷人作为山东最早的土著居民,通过神话传说、文字记载和地下发掘的相互印证,可以推断东夷这个以鸟为图腾的族群,其最早、也是最强大的部落来自太昊和少昊。至今,曲阜还有少昊陵。
黄帝,公认的中华人文始祖。据《史记》记载,黄帝出生于寿丘,葬于陕西桥山。不少专家认为,寿丘就是今天的曲阜。在诸多传说和记载的背后,是古代山东居民和其他地区居民不断迁移和相互交融的历史。
蚩尤,东夷人的首领,与黄帝、炎帝并称为“华夏三祖”,长久以来被世人作为兵主、战神而祭祀,成为东夷人尚武精神的源头。
传说中,经过蚩尤与炎帝、黄帝的涿鹿之战以及炎黄之间的阪泉之战,东夷与华夏逐渐实现了部分的统一和融合。
盘庚迁殷,山东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见诸文字的人口、文化大迁移。盘庚,是商王朝的第二十个王。不少历史研究者认为,他率领举国迁徙的出发地叫奄,就是今天的曲阜,目的地是殷,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阳。
山东环渤海一带是商人的发源地,商王朝在早期还保留着不断流动、迁徙的原始部落特征。
殷墟博物馆坐落在安阳殷墟的腹地,古老的洹水从其东侧蜿蜒流经。站在岸边,仿佛还能遥望到当年迁移队伍由东而来的身影,西风古道,沧桑悲壮。
这次大迁徙开创了商王朝的黄金时代,也使中华民族的早期文化因为交流、融合而大大提升。至今,我们依然能够从甲骨文、青铜器的宏大气韵间,去感知历史悠远的气息。
山东历史上第二次较大规模的向外迁徙是战国末年和秦朝初年。战乱和秦王朝的暴政使向往和平安定的人们选择了流亡。但是,由于秦已统一六国,四海之内,莫非王土。那些不甘于被征服、被奴役的人们只能走向秦王朝的暴政还暂时无法到达的地方。据《三国志》记载:“陈胜等起,天下叛秦,燕、齐、赵民避地朝鲜数万口”。
2000年6月18日,韩国前总统卢泰愚及夫人金玉淑一行,来到临淄拜谒了姜太公祠。据考证,在上千个中文姓氏中,有七十余个出自姜姓。其中就包括在韩国和朝鲜等地繁衍壮大的卢氏等。
山东胶南琅琊台下,这座依山的建筑叫做徐福殿。每一年,都会有日本和韩国的社团来到这里,探访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知名航海家——徐福的遗迹。据《史记》记载,徐福东渡日本就是从这里启航的。
虽然徐福在日本已经被神化,掺杂了大量传说,但在公元前二、三世纪,确有大批中国移民渡海到日本。据日本史籍《日本书纪》记载:“召集秦人、汉人等诸番投化者,安置国郡,编贯户籍。秦户人数,总七千五十三户”。
古隆中,有人说位于今天的湖北襄阳,也有人认为位于河南南阳。东汉末年,年过四旬、志在匡复汉室的刘备,为了拜访年仅27岁的诸葛亮,曾经三次走进这间位于隆中的草庐,最终听到了这个年轻人对于未来大局非凡的见解,而三分天下的格局在这场隆中对话中开始了最初的奠基。
诸葛亮,出生在琅琊阳都,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沂南。由于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塑造,诸葛亮在中国已经成为忠诚、智慧、仁和的化身,被尊为“智圣”。
当年,和诸葛亮一样,很多山东人因为躲避战乱而流向南方。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两句唐诗勾勒出历史的巨变和几个显赫家族的沧桑。南京的秦淮河畔,曾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贵族阶层聚居区。当年,南渡而来的北方世族大多聚居在这里。其中,尤以琅琊王氏为首的齐鲁世族为多。
琅琊,就是今天的临沂一带。据记载,公元313年,历经永嘉之乱的“临沂诸王”举族迁往国都建康,旧居舍为佛寺,后称普照寺。
当年,一同南迁的齐鲁世族,除了琅琊王氏,还有琅琊颜氏、诸葛氏,泰山羊氏、鲁国孔氏等,由此,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