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之初,江南世族对以司马睿为代表的北方世族集团采取不欢迎、不合作的态度。时任宰相的琅琊人王导及其家族主动结交当地人士,学习当地语言,融入当地文化,对匡扶东晋王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绍兴的兰亭,流水潺潺,似乎仍记忆着东晋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当时名士在水边饮酒赋诗的欢畅,正是在这里,他写下了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岁月辗转间,真迹早已不知去向,但《兰亭序》却超越了一幅书法作品的意义,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座里程碑。
江南后世文风鼎盛,人才辈出,与山东移民的影响特别是儒家文化的注入可以说不无关系,而“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句积淀着齐鲁文化特有韵味的传统古训,渗透在江南氤氲的水汽间,千年流芳。
山海关,中原与白山黑水之间的分界线。
山东人把跨过这道关口,去寻找、尝试未来的生活,叫做“闯关东”。从清朝前期到新中国成立,跨过这道关口或者横跨渤海海峡,来到东北大地的山东人累计超过了两千万。
“天下第一关”是山海关城的东门,出了这个门便到了关外大地,进了这个门便是中原。一关之隔,两番天地,两种境遇。当背井离乡的山东人跨过这道关口后,都有着铭心刻骨的感受和经历。
山东移民用双脚丈量着迢迢路程,用运气搏击着大海中的惊涛骇浪,在苍茫的原野和山水中开辟自己不可预知的未来。这个持续了几个世纪的移民潮,是世界人口迁徙史上的奇迹。一个“闯”字,包含了多少苦难、悲凉和艰辛,又包含了多少勇气、智慧和冒险精神。
闯关东造就了一个崭新的地域群体,巩固和开发了一片富强的土地,也塑造了一种流传发扬至今的精神奇迹。
2000多万齐鲁儿女在关东大地图生存,求发展,以大智大勇、大仁大义、大情大爱,展现了忠厚正直、豁达淳朴、崇礼尚义、勇敢坚韧、勤劳勇敢的可贵品质。
扎根于这片广袤土地的山东人,赢得了当地所有本土和移民群体的尊重。在东北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里,闯关东的山东人已经化身为勇斗当地恶龙的英雄“秃尾巴老李”,长久以来为人们所颂扬。以致于后来在黑龙江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句歇后语:“河上的渡船,没有山东人不开。”
生活在外乡的山东人,大多顽强保存着关于家乡的记忆,保存着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这是黑龙江孙吴县的平度村。这个村的居民是举村从山东平度迁移而来。至今,村里所有人都能操一口地道的平度话。
生命之根,是埋藏在移民血液里的基因密码,哪怕已经在外乡生活了几十年,繁衍了数十代,他们仍然记得,根在山东。
山东,就像一个生生不息的源头。她的子孙源源不断地走向世界的各个角落。据不完全统计,今天全世界的山东人及其后裔,已经超过了两亿人。仅台湾省就有百万左右。在美国南加州一地,山东同乡会的成员也达到了两万人。
所有的山东人,都为自己拥有一个共同的根而自豪。
(责任编辑:胜地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