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著名京剧演员黄孝慈60年代就在乡间演出,那时还有不少古戏台。她印象最深的是高淳薛城花台,台柱上是对联,对联下挂着村里打的鱼,寓意年年有余。演出时村里还跳一种叫“大马灯”的民间舞蹈。周边村子来看戏不用买票,但是要带礼物,打头的是一只猪头,被做成咧嘴笑的样子,然后是鸡蛋和苹果等,祈盼丰收。台下挤着几万观众,台梁上挂着一嘟噜一嘟噜的香烟,观众喝一阵彩,村里就派人剪下一嘟噜香烟,奖励给戏班,有一次她唱全本《玉堂春》,剪下来28条香烟。
戏曲楹联,参透人情天理的文字
自古以来,戏台两侧,往往贴出各种构思奇特、妙趣横生、耐人寻味的楹联。戏台联是楹联的一种,多蕴涵人生哲理,集文学和戏曲艺术于一体,闪烁着特有的文化光彩。
这些楹联,有的词句绝佳,文采斐然,例如南京介子园歌台有清代李渔所撰两联:“休萦俗声催霜髻,且制新歌付雪儿”,以及“雨观瀑布晴观月,朝听鸣禽夜听歌”。
有些则寄托了惩恶扬善的朴素感情。高淳顾陇安兴戏楼有联曰:“刻羽引商谱出阳春白雪,歌台舞榭演来孝子忠臣”;宜兴粥赈演剧戏台有“为善须真,若效幕面登场徒成假傀儡;食贫何害,试看关粮泼粥终有好团圆”;扬中三茅宫遏云楼戏台有:“请看忠臣孝子,童叟眉扬,方信人心不泯;堪嗟巧计奸谋,贤愚发指,乃知古道犹然”。

江苏古戏台
有的则借古喻今,表达出一种穿透历史的深邃。如清代张謇为更俗剧场戏台所撰楹联:“真者犹假,假何必非真,看诸君粉墨登场,领异标新,同博寻常一笑粲;古或胜今,今亦且成古,叹三代韶英如梦,穷本知变,聊应斟酌百家长”。苏州留园戏台的楹联则为清代俞樾所撰:“一部廿四史,演成古今传奇,英雄事业,儿女情怀,都付于红牙檀板;百年三万场,乐此春秋佳日,酒座簪缨,歌筵丝竹,问何如绿野平原”。
有的则富有人生哲理。武进魏村戏楼有“生我就我,生你就你,今看了变你变我;是真非真,是假非假,细想之半真半假”;还有流传在徐州地区的:“看不懂莫吵,请问前头高见者;站得住便罢,请留余地后人观”;丹徒区埠城有“面目总非真,借己形人由他做作;事情都不假,居今鉴古要你深思”;东台安丰镇北都天庙戏台的“金榜题名虚富贵,洞房花烛假风流”;武进安家镇前舍戏楼有“闹烘烘上台,冷清清下台,上台应想下台日;忙碌碌做戏,静悄悄看戏,做戏须防看戏人”。无锡都城隍庙戏台写的是“报应莫嫌迟,开场即是收场日;施为休弄巧,看戏无非做戏人”。丹徒宝埝镇关帝庙万年台则有“天下事无非是戏,世上人何必认真”。
还有的则属诙谐调侃。例如丹徒区埠城有“白面书生,问腹中空空如也;红唇娘子,望足下悠悠大者”;徐州地区流传有“你一枪我一刀,光杀不死;骑无马坐无轿,非走不可”。
有时文字游戏也能做出有趣的楹联。例如淮安秦家票房的“南天门北天门南北两天门,文昭关武昭关文武两昭关”,联中就包括四出戏。流传在徐州地区的有“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
清末民初,江苏出现了戏院,光绪三十二年(1906),扬州大舞台落成。宣统末年,南京下关惠民桥的金陵大戏院开业,舞台装有转台并使用机关布景。民国八年(1919),张謇在南通建成更俗剧场。此后,苏州开明大戏院、无锡第一台等剧场相继出现。戏台戏楼渐渐式微,并伴随着戏曲的衰落,成为一份怀旧,一份感伤的记忆。
(责任编辑:南有乔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