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生活也常常成为赞美的题材。著名宫廷画家陈枚的“百美图’一时成为宫闱美谈,还有什么比用象牙更适合表现这些高贵的美人呢?依照“百美图”, 多名牙雕高手费时100多天,制作出了一本册页式的牙雕,按月份分成12页供翻阅鉴赏,有春荡秋千、夏采荷、秋赏月、冬咏诗,里面屋帷、庭院、池边、宫中美景一并再现。
清代晚期宫中的牙角雕刻品,多为同治、光绪年间为慈禧太后庆寿而由广东官员进献的贡品,这些作品结构复杂,图案非常繁缛,综合了镂雕、圆雕、拼镶、染色等多种技法,穷极工巧,雄伟壮观。
犀牛角是十分稀有而珍贵的宝物,也是世界性的禁绝商品,传世文物无一不是价值连城。据甲骨文中记载,在三、四千年的殷商时代,殷王一次就捕获犀牛71头,可见当时在中国,犀牛的分布十分广泛,而今天我们只能在动物园里看到犀牛,因为犀牛在我国早已绝迹。
犀牛角是致命的诱惑。犀牛成为东西方文明都竞相追逐的巨兽,成为猎枪下的荣耀和掌中案头的骄傲。
时至今日,35种犀牛种类只幸存了5种,但似乎越是如此,人类越是迷恋它的珍贵,犀角雕工越是精妙超然。艺术家得到了赞美,但这些艺术品也似乎发出了对人类欲望的唏嘘声。
在中国汉代,犀牛角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当时的人们发现它有解毒和辟邪的功能,这说明犀角当时有两个主要用途,一是用药,二是雕刻成器物。
也许是因为犀角的相对易于腐朽,现存的犀角艺术品都为传世品,我们至今还无缘见到明代以前的犀角制品。
明清时期所需的犀角,多从东南亚地区进入中国,为犀角雕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而雕刻名家的出现,又推动了犀角艺术向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明代中期以后,随着都市经济的繁荣,上层社会追求享乐的风气日盛,使用犀角制品成为一种时尚,其作品也日渐增多。艺术风格逐渐向细腻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刀工快力,布局繁缛,犀角仙人乘槎杯便是其中杰出的作品,今天价值已为天价。
在清代,犀牛角沿袭了明代雕制酒杯的传统,但清代工匠进一步利用犀角浑厚苍深的色质,制作出仿古铜器的造型和花纹,故宫博物院院藏犀角雕螭杯、犀角雕爵、犀角雕四角鼎,精巧别致,古色古香,是乾隆时期仿古风尚的体现。
翠绿的树林为人类营造了生命的居所,它给人类带来数不尽的好处,中国人把木看作构成世界的五种物质之一。被砍伐的木头,作为一种植物已失去了生命的存在,但木雕作为艺术品,却找到了新的存在形式,中国人将木头温和与纯朴的品质,尽量地体现和保存下来,并赋予了新的生命。
中国的木雕艺术己有7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了。在距今20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木雕工匠们就已经可以雕刻造型优美的立体圆雕和平面通雕了。
中国的木雕流派众多,而最负盛名的是东阳木雕。
浙江东阳,一座清净古老的小城号称“雕花之乡”,是中国名雕东阳木雕的故乡。传说东阳民间经常举行木雕比赛,技艺精湛的,就给予“木雕皇帝”、“木雕宰相”、“木雕状元”的称号。
到了东阳,就不能不到卢宅,这座800年的老宅子浓缩了东阳木雕的精粹。卢宅的主人雅溪卢氏,在明清两代家世显赫,是江南的望族。卢宅最繁盛时占地500余亩,房屋数千,院落连片,聚族而居的人超过万人,而最令人着迷的是卢宅建筑上随处可见、精美绝伦的木雕。
卢宅的第一道门被称为捷报门,建于明景泰年间,据说在房子落成那一年,卢家的公子中了举人因此得名。捷报门木雕具有典型的明代木雕风格,线条简洁古朴,以黑色调装饰为主,大多为一些简单的纹样图案,十分素雅。中国传统木雕画面的设计和传统的中国画构图一脉相通,一个平面上可以展现出各种层次,图案的装饰性也很强,给人以琳琅满目、丰富驳杂的审美享受。
卢宅中的淳叙堂建于清代,从建筑的上楞、斗拱、梁织等处都饰有深雕,门窗堂板饰以浅雕,窗格栏杆饰以楼空雕,其中难度最大的是俗称牛腿上的多层雕刻,人物神态自然,花鸟活泼动人,神将形象威严,栩栩如生。
卢宅的肃雍堂,俨然是一座民间的故宫,在一片不起眼的隔扇裙板上,就可以看到多种浮雕透雕,或人物,或山水,或花鸟,无不雕工精细,形态传神。
也许是水乡赋予了这方土地特有的气质,江南人的温和细腻给他们自己的生活带来很多情趣。
江苏省嘉定是一座秀丽的江南小镇。它的历史和东阳有几分相似,都因为拥有能工巧匠而出名,但和喜欢木头的东阳人不同,嘉定人偏爱的是另一种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