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中国文物:古代竹牙角雕刻精品(3)

2009-07-27 14:54
来源:洱吧下载 作者:地理公主
竹子质地温和,比木头更便于造型,因此成为中国人特别是南方的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器物材质,渐渐地,它们在工匠的创造中,也和木头一样具

竹子质地温和,比木头更便于造型,因此成为中国人特别是南方的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器物材质,渐渐地,它们在工匠的创造中,也和木头一样具有了艺术的气质。

竹雕和木雕都是中国古代雕刻中的一个重要门类。

考古发掘发现,中国早在西夏就有了使用竹材制作的用具。

在嘉定的竹雕工匠中,明代出现了几个代表人物,他们被后人称颂为“朱氏三杰”——朱鹤(号松邻)和他的儿子朱缨(号小松)、孙子朱稚征(号三松),朱鹤的祖孙三代提出:“竹刻如果不进行深刻透雕那不叫雕刻”,这种以“深刻和透雕”为主的竹雕艺术,史称嘉定派。

今天人们能见到的只有“朱氏三杰”的第一代大师朱鹤传世的一只笔筒,上雕老松、仙鹤,巧合的是这件器物暗含了大师的名与称号“朱鹤”,号“松邻”,鹤与松确实是近邻,松鹤延年自古表达福寿齐天的祝福,这只物件恰又是作者送给朋友祝寿的礼物。

笔筒看上去充满了感情,雕工扎实稳重,每一刀都出自一双一丝不苟、有力自信的手,每一道刻痕显然都经过了成熟的考虑,利用了竹根每一处自然的形态,起伏转承,那双手所做的不是去雕凿,倒更像是灵性的呼唤。

明代的竹木雕刻技艺日渐成熟,并且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一个八仙过海笔筒显然不是嘉定派的作品,它是在一枝树根上雕刻而成的。海潮汹涌,浓厚的云气卷着削壁,人物和海浪动静衬托,格外生色,这件传世精品的作者叫濮仲谦,是明朝时的金陵人,他创立的雕刻风格被称为金陵派。

和厚重稳健的嘉定派不同,濮仲谦的竹木雕刻作品别具一股超脱的灵气,通常以浅浮雕为主,最喜欢用盘根错节的树根和竹根,根据自然的形状和特征,用简洁的刀法,略施雕凿,自然成器。

在整个明代,嘉定派和金陵派,一南一北,统治着中国的竹雕世界。明代结束后,中国进入到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时期清王朝,社会习俗有了微妙的变化,从皇室到士大夫,开始欣赏细腻高雅的生活方式,竹木雕刻的特点正好适合文人文化的审美趣味,它们来自于自然,却又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许多文房用具和小型雕刻作品都是当时文人鉴赏和把玩的精品。

在清代的扬州城里,住着一位才子,他就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

郑板桥对竹子的偏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他的笔下,竹子获得了美好的形象和高尚的品性。一个偶然的机会,郑板桥结识了一位普通的竹刻工匠,叫潘西凤,从此,这扬州城里的一老一少,常会聚到一块,当街摆摊,一个是给人画竹,一个是给人刻竹,两人都为后世留下了关于竹子的艺术珍品。

康熙年间,嘉定涌现出了几个竹雕天才,其中的封锡爵、封锡禄、封锡璋三兄弟号称“三鼎足”。

由于封锡禄和封锡璋兄弟技艺精绝,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被招入宫,以竹艺在清宫养心殿服务,这是竹刻艺人服务宫廷之始。

封氏兄弟在竹雕艺术上的独到创造是立体圆雕,这种技法以圆雕和透雕技法为主,大多取竹根为材,根据竹根的自然形状进行构思和设计。

由封锡禄完成的一件竹根圆雕罗汉像,是中国竹刻史上一件不朽的珍品,在封锡禄看来,罗汉跟普通人没什么两样,困了照样要打哈欠,就是这个打哈欠的模样,才拉近了佛与人的距离。

与弟弟封锡禄相比,哥哥封锡爵则更擅长使用圆雕中的毛刻手法,在一件白菜笔筒上,白菜枝干劲挺,叶片重叠皱卷,筋脉凹凸隐现,以及根须溢出土层等细节,被刻画的精细入微。

虽然封氏兄弟的技艺成为皇宫秘诀,但嘉定民间仍旧人才辈出。

雍乾时期,嘉定又出了一个叫周颢的刻竹名家,传说他有一副美须,又自号“髯痴”,他在朱氏刻竹的基础上,更出新意,一变前法,以浅浮雕和平刻为主,不借画稿,以刀代笔直接在竹筒和竹片上刻山水、树石、丛竹,创造出凸凹皴法。

周颢对书画的高超造诣直接运用到刻竹艺术上,用刀痕再现笔墨意趣,刀法秀丽挺劲,这种独到的以竹为纸,运刀作画的手法自此流传。

竹雕自乾隆、嘉庆之后,风格从繁漪多姿变为平浅单一,镂空雕法与圆雕技法不再普遍使用,盛行的是浅浮雕和阳文平刻,不再强调造型和立体感。竹刻的图案和题材大部分直接取自名家的画稿,有的雕刻家本身就是画家,名画与名刻相得益彰。

到了晚清时节,一种曾经不入主流的竹雕艺术却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喜爱。这种特别的作品叫留青竹刻,是利用竹子坚硬的表皮和竹肌不同的色差,以中国画的笔墨意趣为基础,在竹皮上采用多留、少留和不留的技巧,刻画出笔墨的干湿浓淡,表现出很强的立体感。而令人感到奇妙的是,留青作品刻成的年代越久远,竹皮和竹肌的色差就越大,层次也越丰富。

留青技法的始创人张希黄的传世佳作在竹皮上雕刻立体的界画,楼前有树,树前有石;楼后有山,山中流云,而房前的树枝子还要随风伸进窗棂。一切不过是发生在数毫米的方寸之间。

张希黄的留青技法,既简单而又能随意表现中国画的笔墨意境,因此慢慢地兴旺起来,在民国时期又成为新的主流,而沿袭了这一风格的大家当属常州人徐素白和他的儿子当今留青大师徐秉方。

留青竹雕成为中国传统竹雕技艺的最后闪光。竹木牙角雕在经历了明清时期的富丽绚烂之后,终于归于平浅单一,但那些曾经的辉煌却永久地印刻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世界宝库里。

(责任编辑:多宝阁)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