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中国文物:古代家具精品(上)(2)

2009-07-28 11:02
来源:洱吧下载 作者:佚名
在爆破地点,考古人员发掘出了一座总面积达220平方米的巨型墓葬。它的主人是战国早期的一位诸侯国国君,他的名字叫乙。曾侯乙的墓葬是一个完美的地

在爆破地点,考古人员发掘出了一座总面积达220平方米的巨型墓葬。它的主人是战国早期的一位诸侯国国君,他的名字叫乙。曾侯乙的墓葬是一个完美的地下世界,在他的无数宝物中,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古代漆木家具。

墓中出土了五件保存完好的漆绘木箱,这是后人能看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古代衣箱了。这些衣箱上描绘着令人着迷的神秘图案,有怪兽、有传说中的伏羲和女娲,还有后羿射日的故事和代表天体运行的28星宿图。这些神秘的图案透露了战国时期古人什么样的内心隐秘呢?据说,衣箱圆拱形的盖子象征着天空,而矩形箱底则象征着大地,或许古人正是以这种独特的造型和神秘的文饰来传达他们对宇宙的认识。根据文献的记载,关于箱子的称谓,在汉代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出现了。

幸运的是,我们今天还能看到汉代箱子的实物。这些用竹片编成的箱子,当年称作“竹笥”。1972年出土在长沙的马王堆汉墓中,由于墓葬良好的保护措施,这些竹笥就像新做成的一样。竹笥中存放着衣物、帛书、竹简还有供墓主人死后享用的食物。此后箱子的材质和造型逐渐更新发展,到明清时期,已是种类繁多,功能各异。可以储存衣物、文具、化妆品、还有食物。

距今年代最久远的衣架也出土在曾侯乙墓中。衣架长264厘米,高181厘米。这件在古代家具中堪称巨型的衣架通体用朱漆和黑漆上彩,色泽艳丽。它以两个圆木盘做支座,挂衣物的横梁两端还雕刻了两个兽头做装饰,而至于古人是如何晾挂衣物,今天的考古人员似乎也找不到确切的答案。据推测,古人很可能是直接将衣物披挂在衣架上。

墓中还出土1件珍贵的漆几,它的作用类似于后世的桌子。几面上可以放置物品,同时,还可以作为跽坐时的依靠。古代的几通常不超过50厘米,古人席地跽坐时,几的高度刚好可以遮挡住自己的坐姿,这是古代礼仪的需要。

这件出土于河北满城汉墓中的小玉人,面前摆放着一个小几案,它的高度正适合跽坐时,双手自然的倚放在上面。

几的这种倚靠功能,在日后的发展中逐渐演化出了一种特殊的圈几。弧型的圈几可以搁置在身体的不同方位,古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到一个舒适的位置上。

随着几的功能的增多,它的外型也不断的发生着改变。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这件漆几同时配备高度不同的两套支架,高型支架收到几面下的挂钩上,几的高度便可以降到10几厘米。这种精巧的设计,完全为了适用于不同场合的使用而特别定制的。

在北京西郊的一座汉墓中,还出土了迄今为止造型最为宽大的漆几。它长达两米多,可以容纳多人同时办公或是进食。有趣的是,即便如此宽大的漆几,它的高度也只到人的膝盖部位,可以想见,这种高度也是为了适用于古人跽坐起居的习惯。遗憾的是,即便是在保存十分完好的大型墓葬中,也只保留下了为数不多的日用家具。人类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些内容很遗憾地缺失了。

床是家具中最重要的一个门类,中国古人的床是什么样的呢?考古学家根据两座战国墓葬中的遗物,复原出了两具战国时期的木床。这两具木床的造型基本相同,它的大小接近于今天的双人床。高度大约40厘米。床体四周用木条拼出一圈围栏,中间留出半米多的宽度,便于上下床。

最让人惊奇的是,其中的一具木床竟然可以折叠,或许是古人为了方便搬运而设计的。这种折叠床的出土,让后人叹服于古人在卯榫结构上的高超技艺。考古发现只能把床的实物追溯到战国时期,但是,在殷商的甲骨文中,人们看到了床的身影。这是疾病的疾字,它就像一个人卧病在床,正在出汗的样子。到春秋战国时期,床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那么,在床被发明之前,中国古人是怎么睡觉的呢?

1973年,考古学家在浙江河姆渡村有了惊人的发现。这是距今7000多年的文化遗存。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房屋地面上芦苇编织的席子残片。席地而坐的古人,在当年简陋的条件下,也是席地而卧。席子无疑是当年最重要的日用家具之一。

在今天的日本和韩国,仍旧保留着这样的睡眠习俗。在殷商时期,席子使用已经非常普遍。这是甲骨文中“席”字的象形字——?而甲骨文中住宿的“宿”字,它的形象就是一幅生动的住宿画面:在一间屋子里,摆上一张席子,一个人坐卧在席子上。

古人使用席子时,为了防止边角卷曲,还专门铸造出了压席子的青铜镇。。四个青铜镇压在席子的四角,既实用又富有装饰的美感。在进食的时候,席子上搁置一个摆放餐具的案子,案子通常十几厘米高,它的大小应当可以摆放下一整套进食的餐具。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