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中国文物:古代家具精品(上)(3)

2009-07-28 11:02
来源:洱吧下载 作者:佚名
后人常说的“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中的“筵席”,在古代指的就是席子。古人待客时,出于礼貌,地上要铺两层席子,大一点的席子称为“筵”,铺在底下

后人常说的“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中的“筵席”,在古代指的就是席子。古人待客时,出于礼貌,地上要铺两层席子,大一点的席子称为“筵”,铺在底下,上面再铺上小的席子。在周代,席子的多少还象征着不同的身份等级,天子铺5层席子,诸侯铺3层,大夫只能铺两层。这其中尊卑有序,就犹如象征权势地位的鼎和簋。

连屏风这样本来用于隔断空间的实用品,在古代也被赋予了礼仪的象征。清代皇室的屏风多数与宝座配套使用,它透射出的是帝王君临天下的威严与霸气。1983年,广州西汉南越王墓的发掘,让后人第一次看到了保存2000多年的古代大屏风。古籍记载,这样宽达3米的屏风需要“万人之功”,制作的奢华与考究,在古代的实用家具中几乎无出其右。而更多流传后世的屏风,大多都是一些并非实用的陈设品。古代工匠在这些小艺术品上演绎着完美的雕刻工艺。

这件战国时期的座屏堪称其中的代表之作。上面描绘的是凤鸟与蛇相互争斗的场景。8只凤鸟一大一小相向排列,每只凤鸟的嘴里都衔着一条蛇的尾巴,而蛇头则咬住凤鸟的利爪。图案构思精巧而独具楚文化的意蕴。

这种坐姿在现在的中国人心目中,是专属于僧侣的。而实际上,它在魏晋时期的中国是最流行的一种坐姿。魏晋南北朝战乱频繁,分裂割据长达300多年。这个时期,不同民族开始融合,一些西北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渐渐影响到中原地区。最典型的是坐姿的改变。早期的跽坐式逐渐演变成了箕踞坐,它的姿势类似于僧侣的盘腿打坐。这幅描绘魏晋竹林七贤的砖画上,当年的古人正是这样盘腿打坐的坐姿。在同时期的绘画作品上,这样的坐姿也是随处可见。

也就在同一时期,另外一种独特的坐姿也开始流行起来。专家把它称为“垂足坐”,这也正是今天最常见的坐姿。为什么会出现坐姿的改变呢?

问题的解答可以从这把明代的椅子说起。

这种椅子类似于今天的折叠椅,椅腿的交叉处安装了一个轴心,可以轻易的开合折叠,古人称它为“交椅”。如果把交椅的扶手和靠背拿掉,交椅就成了今天俗称的“马扎儿”。“马扎儿”最初是西北马上民族的用具,它便于携带,随时可以打开使用。正是这种不起眼的“马扎儿”,改变了古人几千年的坐姿,并进而使家具的整体高度从“低矮型”转向了“渐高型”。

魏晋南北朝的时候,马扎儿传入中原地区,因为是胡人的用具,当时被称为胡床。这具东魏时期的塑像,妇女腰间携带的正是一件这样的胡床。胡床传入中原后,开始流行起来。出于舒适的需求,工匠给胡床增加了扶手和靠背,发展成了后来的交椅。

宋代之后,交椅成为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皇室贵族和官绅大户外出巡游或者狩猎,往往要携带这样一把交椅,便于主人随时随地休息。正是这种以主人为尊的涵义,后人又有了“坐头把交椅”的说法。

胡床的流入,交椅的出现,不仅使古人的坐姿发生了改变。而且相应的,家具的整体高度改变了。席地跽坐的“低矮型家具”逐渐变成了垂足而坐的“高型家具”。

基于实用的美学理念,明代的工匠们,在造型设计上总结出了一套家具的科学尺寸。例如,椅子和凳子的高度要在40到50厘米之间,大致是人体小腿的长度,这样,双腿可以自然的垂放下来。

椅子的靠背大多与人的脊背高度相等,后背板根据人体的曲线设计成S型,而且,稍微有一个向后3——5度的倾角。桌案因为与椅凳配合使用,它的高度差不多要与人的胸部齐平。这样坐在椅凳上,双手可以自然的平铺到桌面上。而桌案下面的空间也要适于腿脚的伸曲。

直到今天,现代家具的制作依然沿用明式家具的尺寸,只是家具的风格有所不同而已。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明式家具的门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仅是明代的椅子,就有交椅,圈椅、官帽椅各种类型。明代对圈椅最为推崇,当时在大户人家的陈设和使用中,它的地位甚至超过了交椅。

宋元时期,人们以“太师椅”来尊称交椅,到明代的时候,这个尊称被挪用到了圈椅上,此后,太师椅的称谓便一直沿用下来,用来特指这种外型接近于交椅的圈椅。

但是,遗憾的是,从魏晋南北朝一直到明代之前,流传下来的高型家具寥寥无几,这几乎是古家具史上的一段空白。后人只能从一些古代的绘画作品和雕塑造像上去揣摩古人的生活起居了。

(责任编辑;多宝阁)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