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05年,名载史册的郑和第一次背负使命出使西洋。此后28年间,这位明代使者的船队6次远行,足迹遍及37个国家。这次世界航海史上极为罕见的壮举,开通了中国和周边国家的贸易航线,各国使团源源不断的把当地的特产朝贡到中国。
这支船队的远航,还直接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在当年丰富的贡品中,有一些非常优质的木材。木材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家具的品质,明清家具的盛名一多半源自木材的名贵。正是郑和带回来的紫檀木、黄花梨木、红木等这些名贵木材,才造就了明清家具500年的盛世。
对于木材的优劣,专家用四种颜色简明的排了一个座次——黑、黄、红、白。黑代表紫檀木,黄是黄花梨木、红指红木,而白则用来指代其余的各种普通木材。当然这只是一个通俗的划分,如果要严格区别木材的优劣,情况要远为复杂,它涉及到植物地理学的理论。比如同样一个树种,生长的海拔高度相差几十米,木性则有天壤之别。
优质的木材密度大,硬度高,专家将这些用优质木材制作的家具统称为硬木家具。硬木家具的珍贵,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出材率极低。一根硬木,中间深色的部分称为芯材,外层浅色的称为白表。做家具时,可用的只是中间的一小部分芯材,其余大量的白表被当作废料弃掉。
通常,硬木长到30年以上,髓芯才开始出现,而一根直径30厘米的髓芯,树龄往往就要超过百年了。
因为这些优质木材生长期缓慢,非数百年难以成材,后人才有了“木之黄金”的美誉。由于木材贵重,在清代,家具的制作,甚至连皇帝都要过问。清代的文献记载说,清代宫廷的家具用材,多数都要从广州转运到京城。一车木材,路上要辗转数月,仅运送的费用就极为高昂。官员在造办每一件家具时,都要先画出小样送呈皇帝御批。
由于木材实在太过名贵,皇帝在不少御批中,还要求官员节约木料,缩小家具用材的尺寸。有趣的是,皇帝的这种过问,久而久之,竟然发展成了清代京城家具的一个特征,那就是整体用料的尺寸都要比其他地区的家具稍小一些。
珍贵木材的选用,再加上手工艺的高度发达,古代家具发展到明代,逐渐形成了一种经典的风格样式。学者们用这样一些词语来形容明式家具的风格——简约、厚拙、古雅、空灵。
明式家具追求的审美艺术是一种点到即止的神韵,而决不做繁文缛节的无谓装饰。象明式家具的椅子,通常只是在靠背板上做一个简洁的浅浮雕,或者是镂空的透雕,再无其他任何多余的修饰。
它的主体完全由简洁的线条构成,方型的底座配以圆润的扶手,方中带圆,柔婉而不失厚拙。明式的桌案也完全是这种风格的体现。方正的造型、匀称的比例,再配以局部简约的线条雕刻。因此,学者们又把明式家具的这种风格称之为实用的美学。
正是这种基于实用的美学理念,明代的工匠们,在造型设计上总结出了一套家具的科学尺寸。例如,椅子和凳子的高度要在40到50厘米之间,大致是人体小腿的长度,这样,双腿可以自然的垂放下来。
椅子的靠背大多与人的脊背高度相等,后背板根据人体的曲线设计成S型,而且,稍微有一个向后3——5度的倾角。桌案因为与椅凳配合使用,它的高度差不多要与人的胸部齐平。这样坐在椅凳上,双手可以自然的平铺到桌面上。而桌案下面的空间也要适于腿脚的伸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