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中国文物:古代家具精品(下)(2)

2009-07-28 11:13
来源:洱吧下载 作者:佚名
直到今天,现代家具的制作依然沿用明式家具的尺寸,只是家具的风格有所不同而已。 明式家具的制作工艺还表现在复杂的卯榫结构上,当年的工匠们根

直到今天,现代家具的制作依然沿用明式家具的尺寸,只是家具的风格有所不同而已。

明式家具的制作工艺还表现在复杂的卯榫结构上,当年的工匠们根据不同家具的受力角度,设计出多达20多种卯榫构件。在卯榫部位,当年还使用一种粘度极强的天然鱼胶。这种鱼胶用深海鱼鳔经过复杂的工艺熬制而成,鱼胶和卯榫技艺的完美配合,使这些明式家具流传数百年,而无丝毫的松动。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明式家具的门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仅是明代的椅子,就有交椅,圈椅、官帽椅各种类型。明代对圈椅最为推崇,当时在大户人家的陈设和使用中,它的地位甚至超过了交椅。

宋元时期,人们以“太师椅”来尊称交椅,到明代的时候,这个尊称被挪用到了圈椅上,此后,太师椅的称谓便一直沿用下来,用来特指这种外型接近于交椅的圈椅。

架子床是明代最常用的一种卧具。它的造型酷似一座缩小的房屋。古人讲究“明堂暗房”,在幽暗的卧室里,挂上帷幔的架子床正暗合了古人注重私密性的起居习俗。

在明代,除了常见的架子床,还有一种造型迥异的罗汉床。古人通常将卧具统称为床榻,其中的榻就是特指这种罗汉床。它最典型的特征是造型很象宽绰的椅子。

罗汉床的前身是汉代的榻。当时是一种专门的坐具。榻发展到宋代,形体由小变大,已经可以坐卧两用了。在这件北宋时期的瓷器上,可以看到一个小孩侧卧在榻上,酣然入睡。罗汉床这种坐卧两用的功能,到明清的时候也依然沿席,并派生出两种特指的称谓。放在寝室用于睡眠的叫罗汉床,放在厅堂待客的称为宝座。主人待客时,宝座中间放置一个小几案,主人和最重要的宾客分坐在几案两侧。

宝座在明清时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豪门望族的厅堂里,居中而设的宝座透射出特有的权势和威严。这种权势和威严走向极致,便是放置在皇宫大殿里的宝座。宝座因此又衍生出另一个俗称——龙椅。罗汉床由于是明清时期的主流家具,在做工上异常考究。通常要选用一块完整的木料,来完成整件床体的制作,这其中,需要工匠科学精密的设计。

明式家具保存至今的精品极为稀少,而不同家具之间的组合搭配也存在着很多疑问。幸运的是,在一座明代的官员墓葬中,出土了一整套明式家具的冥器。这套家具冥器完全是按实用家具的比例微缩而成,它给后世的家具专家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比照对象。这里有明式家具中最常见的一些日用家具类型,比如架子床、衣柜、脸盆架。这些家具冥器虽然制作简单,但也完全是一派明式家具的风貌,它的主体构件以线条取胜,风格简洁质朴。

明式家具的风格样式一直延续到了清初康熙年间,这之后,古典家具的风格一反常态,以雍容华贵见长的“清式家具”成为一种全新的审美时尚。学者们把“清式家具”的风格归结为繁复、华丽、宽大、雕琢。在家具用材上,“清式家具”追求粗大厚重,几乎所有“清式家具”的总体尺寸和局部尺寸都比明式家具更为宽大。而在装饰手法上,更是极尽雕琢。运用各种工艺复杂的镶嵌、雕刻、彩绘技法。

在清代康乾盛世的社会背景下,手工艺高度发达,人们的审美越发趋于精巧繁复。明式风格的椅子以简约流畅的线条为美,追求实用的舒适。而发展到清式风格之后,椅子的整体尺寸明显变得宽大,雕刻工艺上也越发复杂,在靠背、扶手、椅腿各个部位都装饰了不同的纹饰。

线条不再以简洁为美,而是追求制作工艺的难度。这件紫檀木屏风以其复杂的工艺成为清式家具中的代表作品。屏风的顶部和底部用繁缛的云龙纹作装饰,中间用各种不同花色的玉石镶嵌出寓意吉祥的精美图案。这样的一件屏风需要数十位技艺精湛的工匠花费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制作完成。

这种审美时尚发展到极至,形成了以庄重威严为美的清代皇室家具。这些宫廷用具几乎每一件都通体雕刻复杂的云龙纹,整体的尺寸比例也不再追求使用的舒适度。象皇室专用的宝座,造型宽大,而且扶手和靠背都呈90度的直角,它的外型设计完全不以人体的舒适为准则了。可以想见,在皇宫的正殿里,宝座居中而设,皇帝坐在宝座上,俯视苍生,接受百官的朝拜,家具的实用意义已经完全让位于等级森严的宫廷礼仪了。虽然清代的皇室家具不再是平常意义上的日用家具,但它把古代家具的制作工艺带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座位于北京市东郊的宏伟建筑,珍藏着上千件名贵的紫檀家具。这座大立柜是祖传的一件清代家具,它伟岸的身躯已足以看出它最初的主人曾拥有过的权力和财富。文革期间,这件旧家具在泥土中整整埋藏了十年,当人们重新把它挖出来的时候,惊奇地发现,这座立柜依然完好无损!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