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国家宝藏(二十三):宝藏清单(3)

2009-11-28 10:53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敖汉旗的文物普查队员根据采集的标本,相继发现了上千处各个不同时期的古遗址和古墓葬,根据普查中发现的线索,有关部门在这一地区展开了一系列的

敖汉旗的文物普查队员根据采集的标本,相继发现了上千处各个不同时期的古遗址和古墓葬,根据普查中发现的线索,有关部门在这一地区展开了一系列的考古挖掘。在兴隆洼遗址被发现后,又相继发现了城子山、赵宝沟等在中国考古学历史上有重要价值的文化遗址,它们的发现具有重大意义,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轰动。

敖汉旗地区成为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重要史前文化区。目前,这里共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迹近千处,已被确认并命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达8种。

其中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小河西文化、小河沿文化这种四种考古学文化都是以敖汉旗的地名命名的。

这个用1:3万的比例做出的敖汉旗地理形势和行政区划的沙盘,显示了整个地区所有遗址的分布情况,共有4000多处。

在敖汉旗文物普查期间,考古队员所到之处,多是人迹罕至的地区,没有交通工具,条件非常艰苦。普查队员每天背着十几公斤的标本,徒步翻山越岭,在野外工作几乎都在10多个小时以上。

敖汉旗博物馆馆长田彦国介绍:当时跑大山啊,脸也黑,一身土,说是远看像逃荒的,近看是要饭的,最后一看是考古工作站的,当时也是农村人给我们编的一个小顺口溜。

内蒙敖汉旗博物馆副馆长邱国彬介绍:当时给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招虱子,我记得是在罗罗沟,住的一个一家人以后,第二天早上起来以后,身上就受不了了。当时是10月份吧,天气很冷,我们就到了一个沟头上,避风的地方,然后升一堆火,把这个衣服全部都脱下来,首先在这个衣服往这个火堆里抖落,听到火堆霹雳啪啦一阵响,然后就来抓,就艰苦到这种程度。

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从1981年秋开始,至1985年结束。与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相比,这次普查对全国各地的文物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的摸底,共调查和复查不可移动文物35万多处。根据普查的成果,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到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使我国重点文保护单位的数量达到了2352处。为了挽救、保护城市中反映较完整历史风貌的文化遗存,第二次文物普查期间,国务院还公布了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24座,初步建立了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制度。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特别是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物的生存环境和保护受到了一定影响。两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已经越来越难以准确反映文物保存的实际状况,为此,国家决定从2007年4月开始启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

这次文物普查,预计在2011年年底完成,与前两次文物普查相比,这次文物普查覆盖的范围更广,理念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更多致力于恢复记忆的完整性。凡是在一定历史时期,有重大影响的,能够反映一个地区“风貌”的建筑,都在调查之列。同仁堂老店、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安徽小岗村,甚至过去不久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场馆:鸟巢、水立方等建筑也将成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对象。

近20年来,随着城市工业重心向城外拓展,城内的旧工业区被逐渐废弃、拆除。高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中,一些没有受到重视和保护的工业遗址,正在迅速消失。与此同时,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那些古村落和富有特色的乡村民居,也在经济发展中,逐渐地被钢筋水泥的楼房所代替。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副主任刘小和介绍:说过去我们认为皇宫、寺庙、帝王的陵寝它是可以作为遗产来保护,实际上它保护的不是一种完整的社会,完整社会你有皇帝它还有贫民啦,对吧。皇帝有皇帝的生活,贫民有贫民的生活,这是一方面,们的现在的沿袭下来的一些乡村建筑,有的甚至是整个村落保持着很原始的风貌,有的都已经是三四百年的村落,很有历史,像这些就是通过这次普查,更让遗产更全面的反映社会,不光是帝王将相,咱们这个贫民百姓咱们也要反映。

比起1956年和1981年开展的两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三次全国普查在地域上,不仅有地上、地下,还包括内河和领海的水下不可移动文物;在类别上,乡土建筑、工业遗产、文化线路等过去被忽略的项目都在普查之列。

国家文物局编写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内容是从全国16万处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中,遴选出的140项重要发现,这其中不乏近现代重要的历史遗迹和代表性建筑。这是位于甘肃平凉的炼钢炉,它制造于60多年前,如今依然保存完好;这是在湖北黄石发现的“华新水泥厂旧址”,它最初建成于1907年,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的水泥工业遗存。这两个项目都已经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名单。

目前,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有些专家提出,第三次文物普查不能只是文物系统的一次行动,而应该成为民众增强文物保护意识的一次机会,他们期待文物普查活动能唤起更多民众加入到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动中来。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大国,中国拥有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物资源,它们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文物为今天的人们锁住了昨天的记忆,也将为明天的人们保留今天的记忆,它们如同中华民族的根脉,将会世世代代延续下去。

(责任编辑:多宝阁)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