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下川遗址:弥补历史缺环的中石器遗址(3)

2010-02-09 11:22
来源:三晋都市报 作者:李尚鸿
这种现象似乎表明,下川文化在这里经历了一个相当长时间的起始、发展、成长过程。也就是说,下川文化的主人,在此劳动、生息、繁衍了一个相当长的
  这种现象似乎表明,下川文化在这里经历了一个相当长时间的起始、发展、成长过程。也就是说,下川文化的主人,在此劳动、生息、繁衍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从下川文化的特点看,由于没有磨制石器和陶片,没有出现像晚期细石器时代遗址中的平底、凹底和有铤石镞等典型器物,且存在有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典型石器,比如长身圆头刮削器、三角形琢背小刀等等。所以,下川文化的下限不会晚于旧石器时代末期。
 
  至于下川文化的上限,因下川文化属于典型细石器传统,而且目前所知的细石器都未越出旧石器时代晚期,这样的话,便可以确定:下川文化的时代,当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后一阶段。
 
  经科学家测定,这一时期距今约1.6至2.3万年。
 
  产生细小或薄长石片的母体叫做石核,而细小或薄长石片正是制作复合工具的主要材料。1973年,在甘肃省永昌县鸳鸯池新石器时代墓葬中,发现了镶嵌着细石叶的骨刀和骨匕首,就是利用截断的细石叶用于复合工具的实物凿证。
 
  结合石镞、扁底三棱尖状器的发现,证明下川文化的主人已经普遍使用复合工具,从而促进了原始生产力的大发展。
 
  石镞,标志着弓箭应用于狩猎活动,它可以安全地缩短人与猎物之间的距离,大大增加了猎获量。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恰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那可是决定性的武器!由于有了弓箭,猎物便成了日常食物,而打猎也成为普遍的“劳动部门”之一。
 
  传说春秋末期,鲁班因被草叶划破手指获得灵感,从而发明了锯,按其发明时间,距今还不到2500年。但根据考古发现,锯的发明时间远远长于这个时间。因为,在下川遗址,考古工作者就发掘出了石锯。
 
  这种锯是在石片一侧或两侧做出几个尖齿,有的锯带有短柄,有的柄还用木、骨等镶嵌,形成了复合工具。也许,鲁班曾对锯进行过改造,改善了锯的功能,使之更高效,加之铁器已用于农业生产,从而使一般的民间工匠使用上了铁锯,人们便以为锯是鲁班发明的。不过,由谁发明的已不重要,这恰恰说明,在每项发明的背后,都凝结着无数劳动者的智慧。
 
  总而言之,下川的细石器因材施用,工序明确、制作精细、形制规范。从功能上考察的话,这些工具可以从事狩猎、采集、收割、加工木器、加工皮革、穿孔、切割、雕刻、制衣等多种形式的生产活动。
 
  既然,下川文化的发掘,证明在旧石器时代末期有人类居住的痕迹。那么,这又引出了新问题——是怎样的环境让这里居住了大量的人呢?
 
  从下川文化遗址发现的细石器和古脊椎动物化石来分析,下川文化的主人生活时期,气候比现在温和,他们生活在依山傍水的区域。浅水里生活着螺和河蚌,深水中生活着鱼,近岸的水边长满了水草,山林里常有牛、鹿等动物出没,野果、兽肉为人类的生存打下了坚实基础,非常适宜人类居住,“下川人”就是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他们的发展表明,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下川遗址的发现,为探索与之技术传统相同,以及广泛分布于中国、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北美等地细石器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新的例证。
 
  而在众多研究中,最吸引考古专家眼光的会是什么呢?
 
  是石核!它可是一种比较难琢磨的东西。
 
之四 石核中隐含的大小乾坤
 
  有人说,石核属于打制石片后剩余的“废料”部分,是没有任何作用的。但一些人也明确提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认为石核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下川遗址发现了近200件石核,就更值得推究。
 
  下川细石核可分为锥状、柱状、半锥状、楔状和船底形等类型,其中以锥状、楔状为主。就形制来讲,它有单一固定台面、凌锥状剥片面和特定的底部。
  细石核是用来剥制细石叶的,而“单一固定台面”即剥制的前提。因为,只有在台面固定的情况下,细石叶才能连续剥制。
 
  那么,你知道我们的祖先具体是如何打制的吗?
 
  在开始剥片的部位,首先必须有一条纵向棱脊,沿着这条棱脊才能打下第一个“石叶”。随之,剥片面上就产生了两条棱脊,继续沿着棱脊打,便可打下两个石叶,并在剥片面上形成3条脊。
 
  依此剥制下去,在剥片面上就形成了纵向栉比的棱脊。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凌锥状剥片面。而在剥片面棱脊形成的同时,台面前缘会由一个转折变成两个转折,再由两个转折变为若干个转折,便使台面前缘形成了弧状,整体就像一个弧状凌锥体。
 
  若观察下川细石核的剥片面,的确多为“弧状凌锥面”,尽管有些细石核的底部并不太尖,但从剥片面的形状及棱脊看,仍为凌锥面的一部分。因此无论底部是尖非尖,也不论剥片面顶缘的弧大弧小,剥片面总是上大下小,并向底部收拢,趋成凌锥面的。
 
  大家再来看看各种细石核的底部吧,它们的样子各不相同,具有特定的形态。这成为区分类型的一个重要特征,比如说,锥状底部为尖,楔状底部为刃,船形底部则是钝棱或小平面。
 
  在我国,细石核的类型是以形态确定的,这就不免受到主观因素的干扰,产生不同标准的分类。专家对下川细石核作过观测后,大致将它们分为锥状、柱状、半锥状、楔状、船底形石核。
 
  楔状石核是细石核中最完整的类型,分为宽型和窄型两种。而典型的柱状石核,在下川细石核中仅有一件,像被周身剥片的“柱子”。
 
  船底形石核的核身较宽,周身都是由台面向下打片修理的,底部为钝棱或小平面,它与宽型楔状石核均在台面最大径的一端剥片,形状比较相似,往往被归为同一类型,或称楔状,或称船底形。
 
  但它们还是有区别的。船底形石核的台面都比较宽,一般不做修理,而宽型楔状石核的台面较窄,要在剥片过程中不断进行修理,最后往往变成了“刃”。两者相比,迥然不同。所以,船底形石核在下川文化当中,无疑成为一个独立的单元。
 
  也许,石核看起来没有多大用处,但它毕竟是当时人们使用的主要工具之一,也是产生其他工具的基础,甚至自身也可以当作良好的工具使用。
 
  下川文化,看似离我们遥不可及,很多人也觉得它对我们的生活并没有什么意义,其实并不尽然。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文化及其意义,我们专门走访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哲英。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