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9.2达巷党人曰①:“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②。”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注释】
①达巷党人:达巷,地名。党,乡党、里巷之人。 ②无所成名:没有可以树立名声的专长。
【语译】
达巷地方的人说:“孔子伟大啊!学问渊博而不是靠专门的技能成名。”孔子知道后,对弟子们说:“我靠什么专能呢?是驾车之术呢?还是射箭之术呢?我还是靠驾车之术吧。”
【解读】
本章记载表现了孔子乐观愉快胸襟坦荡的品德。
本章不必穿凿太深,孔子听到达巷人对他“学问广博而无专精之技艺”的评价。是用一种幽默调侃自嘲的语气作为回答,并无深意。你看孔子先用一个疑问句“吾何执?”我掌握了什么技艺呢?接着用一个二选一的选择问句,既作前一句的回答,又是后一句的设问。孔子自问自答:“吾执御?”我驾车好了,风趣幽默之至,我们不必板着脸孔读圣贤书,又如孔子说:“如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从之。”也是一种幽默,我们要理解孔子博大精深,义理玄深的一面;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个活泼洒脱幽默,爱开玩笑、胸襟坦荡乐观的孔子。
【原文】
9.3子曰:“麻冕①,礼也。今也纯②,俭③;吾从众。拜下④,礼也。今拜乎上⑤,泰也⑥;虽违众,吾从下。”
【注释】
①麻冕:麻制成的礼帽。做工很细,因而较昂贵。 ②纯:黑色的丝。 ③俭:省俭。按照规定,麻冕必须用二千四百缕细麻线织成,很费工;而丝质细,容易织成,反而俭省。 ④拜下:臣向君主行礼先在堂下磕头叫拜下。 ⑤拜上:指臣见君免去先拜下之礼直接上堂拜谒。 ⑥泰:傲慢。
【语译】
孔子说:“用麻冕做礼帽是古礼的要求;现在大家都改用用黑丝,比麻冕节省;我就随俗从众了。(晋见国君)必先在堂下行拜礼,是古礼的要求,现在竟然直接上堂拜谒,这就太过分了。所以虽有违众意,我依然遵从先在堂下行拜的古礼。”
【解读】
本章两句,第一句谈礼服,第二句谈礼仪。礼服从俭,显出俭朴,孔子赞同。礼仪从俭,显出骄慢,孔子不赞同。同是为礼,一则赞同,一则反对,表现出孔子的灵活性和原则性的统一。孔子说:“君子之天下,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对待天下之事,没有绝对的正确,没有绝对的错误,“义”则是惟一衡量事物的标准。朱熹也说:“君子处世,事之无害于义者,从俗可也,害于义,则不可从也。”
【原文】
9.4子绝四:毋意①、毋必、毋固、毋我。
【注释】
①毋意:不凭空猜测。毋:通“无”。意:通“臆”。 ②绝:杜绝、戒掉。
【语译】
孔子戒绝了四种毛病:不凭空猜测,不要武断专横,不要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解读】
孔子说修身自律要克服四大毛病:不要主观臆断,不要绝对肯定,不要固执否塞,不要唯我独是。按朱熹的说法:“意必常在事前,固我常在事后。”意必是固我之因,固我是意必之果,反过来,固我是意必之因,意必是固我之果。前两者与后两者互为循环因果,恶性循环,一句话,以自我为中心,心里从不装有他人,更不用说天下国家,孔子深以为自戒自律自绝。
【原文】
9.5子畏于匡①,曰:“文王既殁,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②,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③;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④!”
【注释】
①畏:拘禁。匡地: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 ②丧斯文:消灭这一种文化。 ③后死者:孔子自称。 ④如予何:把我怎么样。如……何,文言文中的凝固结构,对……怎么样。
【语译】
孔子在匡地被围困时,满怀戒惧之心的学生说:“文王已经去世了,但他的礼乐文化不还在我这里吗?如果天要丧灭这种礼乐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礼乐文化了。如果天不想丧灭这礼乐文化,那匡地的人又能把我怎样呢?”
【解读】
本章的文字表现了孔子临危不惧、乐天知命的胸襟。
子畏于匡,孔子被拘禁在匡地。孔子离开卫国去陈国,经过匡地。匡地的人遭受过鲁国阳虎的暴掠,孔子的相貌与阳虎相似,匡地人错将孔子拘禁了五天。“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表现了孔子临危不惧、乐观豁达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