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3.13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①?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②?”
【注释】
① 何有:有什么困难呢,“何难之有”的省略。 ② 如正人何:对端正别人能起什么作用呢?
【语译】
孔子说:“如果能端正自身的行为,那么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使自身品行端正,那又怎能使别人端正呢?”
【解读】
本章谈的也是正身以为政,正身以治人的道理。参见《颜渊篇》季康子问政两章以及本篇“其身正”章。
【原文】
13.14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①?”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②,吾其与闻之③。”
【注释】
① 晏:迟,晚。 ② 不吾以:不任用我。以:用,动词,这句为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故前置。 ③ 吾其与闻之:我也会知道的。其:句中语气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与(yù):参与。
【语译】
冉求办完了公事回来。孔子说:“为什么回来得这么晚呢?”冉求回答说:“有政事商议。”孔子说:“怕是无关紧要的事吧。假如是国家的政务,虽然国君不任用我了,我(曾做过大夫)也会知道的。”
【解读】
本章记载孔子谈“有事”与“有政”的区别。
冉求任季氏家臣,为季氏增加税赋,“聚敛而附益”,扩大地盘,“谋伐颛臾”。孔子多次批评他,要他“陈力就列,不能则止”。在其位,谋其政,拿出力量担任职位,没有能力控制局面就停止工作。对其大肆为季氏聚敛财富,孔子召号弟子们“鸣鼓而攻之”。因季氏作为大夫,目无国君,恣意专权,横行僭礼,冉求又为虎作伥,助纣为虐,孔子则时时敲打他。
一天冉求很晚回来,孔子问他,“何晏也”,为什么这么晚回来。我们可以想见,冉求一副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样子,脱口而说:“有政。”“政”,国政,当为国家之大事,季氏私事,何来国政。孔子随口纠正,“其事也。”“事”,家事,非国家之政务,乃家大夫之事务,一个国政,一个家事;一为“政”,一为“事”。表面上看仅一个词义的纠正,实际关涉国君安稳、欲行篡权的野心,纠正冉求一语,意在遏制季氏膨胀的野心。孔子向有“素王”之称,因其渊博的学说,崇高的品德,凡国之政务,国之大事,一定会谋询于他。所以他说:“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夫子居是邦,必闻其政。”子贡也赞扬他:“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原文】
13.15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①?”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②。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③,惟其言而莫予违也④。’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注释】
①诸:“之乎”合音兼词。 ②几:近,接近,差不多。 ③予无乐乎为君:我做国君,并没有可以高兴快乐的。乎:介词,和“为君”组成介宾结构,作全句补语,可不译,也可译为“对”。 ④莫予违:没有人敢违抗我(的话)。否定句,代词“予”作宾语,前置。后句的“莫之违”结构同此。
【语译】
鲁定公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起来,有这样的话吗?”孔子回答说:“话虽不能这样说,但也差不多吧。有人说:‘做君主难,做臣下也不容易。’如果知道做君主的艰难,(就会认真谨慎地去做,)不是差不多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了吗?”定公又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丧亡,有这样的话吗?”孔子回答说:“话虽不能这样说,但也差不多吧。有人说:‘我做国君没有感到有什么可快乐的,惟一高兴的事是我说的话没有人敢违抗。’如果所说的话正确,没有人敢违抗,不也很好吗?如果所说的话不正确,也没有人敢违抗,差不多不就是一句话可使国家灭亡吗?”
【解读】
本章记载孔子回答定公一言兴邦丧邦的问题。
子贡修身欲走捷径,定公治国亦欲走捷径。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一言”,孔子理解为一个“字”,于是回答他一个字“其恕乎”,“恕”字。定公问:“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各回答他一句,“兴邦”一句:“为君难,为臣不易。”“丧邦”一句:“予无乐乎为君,惟其言而莫予违也。”
我们宕开一笔,这里实际上是定公向孔子请教最简捷最有效的治国方略,若依道家所说,他可献另一良方,“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孔子自己也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篇》)“垂拱而天下治。”这个方法倒简捷,但境界很高,很难做到,也不切定公实际。孔子还是从君臣关系角度回答他。
我们先说“兴邦”句:“为君难,为臣不易。”一句表面看似乎浅显易懂,实际上理解起来颇有难度。“为君难,为臣不易。”可从两个角度解释,一是为君知为君之难,也知为臣之难,是从为君角度讲;二是为臣者知为君之难,也知为臣之难,是从为臣角度讲。两解“为君难,为臣不易。”意思是君臣互知对方的艰难。若两两相知,则为君者宽下,赦小过;为臣者严己,举贤才。两解并存而不悖,于义理于文辞均谐和无隙。为君知为臣难,为臣也知为君难,那么,“君使臣以礼”,则变“为君之难”为“为君之易”;“臣事君以忠”,则化“为臣之难”为“为臣之易”。为君者知其为君之难,则应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先之劳之”,克勤克俭,礼贤下士,“举直措诸枉。”为臣者知其为臣不易,当“事君以忠”,尽心竭力,辅佐朝廷,协理众务,任劳任怨,关爱百姓。如此,君臣融洽,君礼臣忠,上下同心,岂有国家不振兴之理。朝廷和睦,万邦朝贺,岂有不兴邦之理。孔子因答定公所问,所以他仅就“为君之难”而言,并未细谈“为臣不易”,亦见圣人言辞缜密。
再看“丧邦”句:“予无乐乎为君,惟其言而莫予违也。”知“君臣之难易”,亦知谨慎从事,广询善谋,尚有一些明君作风。丧邦者,乃是一个独裁者,一个暴君,一个自以为是的专制主义者。你看他“予无乐乎为君”,并不以做君王为快乐。做君王不快乐是事实,但暴君的潜意识中总是想寻找快乐。你看他,从百难万繁中找到了一种快乐——独裁的快乐,“惟其言而莫予违。”惟我独尊,惟我独是,我的话是圣旨,是天命,是替天行道。“莫予违。”任何人不能违抗。你看他一副洋洋自得,暴戾天下的昏君作派。孔子紧扣“莫予违”三字展开分析,从善的方面分析,“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果你的言辞是善言,你的谋画是善策,你的治国方略是善谋,不违背你,那么结果当然很好很完美。但事实上不可能,人没有不犯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便是圣贤,也难辞其过。孔子的这一句话,仅仅是一种假设之辞。再从“不善”的角度分析“莫予违。”“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不善而莫之违。”朱熹注:“则忠言不至于耳,君日骄而臣日谄。”“谗谄面谀之人至。”而贤人君子则远去。屈原在他的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品《离骚》中给我们描绘了许多小人的形像,我们姑且引几句,以作诠释:“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冯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小人当道,乖张妄为,贪婪求索,以己度人,兴心嫉妒,朝廷混乱,岂有不丧邦之理。无论古今中外,没有暴君暴政独裁而能恒久不衰的范例。
【原文】
13.16叶公问政①。子曰:“近者悦②,远者来。”
【注释】
① 叶(旧读 shè )公:叶公姓沈,名诸梁,字子高。楚国的大夫,叶地(今河南叶县南有古叶城)的县令。 ② 近者:指境内的人。和“远者(境外的人)”相对而言。悦:使高兴。和下句的“来”都是使动用法。
【语译】
叶公询问孔子如何为政。孔子说:“使管辖下的人生活快乐,远方的人归附。”
【解读】
本章记载孔子回答叶公问政。
本章正文仅六字,“近”“远”相对,“悦”“来”相对,句式偶正,文辞简约,含义隽永。谈的是执政者的凝聚力,能使近者欢悦,远者向风而至,皆在仁德,在内做到“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对外若“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在内上下相亲,在外远近相和,即是“近者悦,远者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