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4.4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语译】
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能说出有价值的言论,但能说出有价值的话的人,却不一定有德行。有仁德的人必然勇敢,但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解读】
本章所谈“德”与“言”、“仁”与“勇”的关系。
在孔子文化中,“德”与“仁”通常是同义词,“为政以德”即“为政以仁”。“德”通常也称为“仁德”。“言”与“智”相通,智者多言,言者必有智,智者必有言,智者不失言,一言既出,即知是否为智,孔子说:“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篇》)“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子张篇》)“智”“言”相通。
实际上本章所谈的就是“仁”与“智”与“勇”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仁、智、勇,“仁”乃“全德”之谓也。“仁德”包涵勇德,智德,仁者高于智者,智者高于勇者,也就是说勇不如智,智不如仁。仁者比勇者境界高。《述而篇》有一段对话,表明孔子对颜渊和子路的不同态度,可以看出孔子对仁者与勇者之境界高低的不同评价: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乎!’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这里,孔子赞扬了颜渊的君子之仁,批评了子路的匹夫之勇。所以孔子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关于“言”“德”“仁”“勇”的关系。《论语集释》引李充说:
“甘辞利口,似是而非者,佞巧之言也。敷陈成败,合连纵横者,说客之言也。凌夸之谈,多方论者,辩士之言也。德音高合,发为明训,声满天下,若出金石,有德之言也。故有德必有言,有言不必有德也。陆行而不避虎兕者,猎夫之勇也。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锋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仁者之勇也。故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原文】
14.5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①,奡荡舟②,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③。”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④!”
【注释】
①羿(yì):传说是夏代有穷国的君主,射箭能手。曾夺夏太康的王位,后被其臣寒浞(zhuó)所杀。 ②奡(ào):传说是寒浞的儿子。是个大力士,能够在陆地行舟,后为夏后少康所杀。荡舟:用舟师冲锋陷阵,即水战。荡:古人把左右冲杀叫荡。 ③禹:夏代的开国君主,治水有功,重视农业生产。躬:亲身,亲自。 ④ 尚:崇尚,尊重。
【语译】
南宫适(kuò)求教于孔子说:“羿善于射箭,奡擅长水战,最后都不得好死。禹和稷亲自种庄稼却得到了天下。(为什么?)”孔子没有回答。待南宫适出去以后,孔子才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这个人多么崇尚道德啊!”
【解读】
南宫适,又叫南容,孔门弟子,孔子的侄女婿。崇尚道德,为人谨慎,经常用“白圭”诗告诫自己:“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诗经•大雅》)因为他对自己要求严格,言语也谨慎,孔子很喜欢他,“ 以其兄之子妻之。”把侄女嫁给了他。
他向孔子提出一个问题:“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羿,有穷国之君,因为善于射箭,灭夏朝后而夺其位,他的臣下寒浞又杀羿并取而代之。羿剽悍强健,死于非命。奡,寒浞之子,力大无比,传说可以陆地行舟,善长水战,后来又被夏后少康所杀。奡威武凶猛,死于非命。羿尚艺,奡尚勇,二人均以力经营天下,尚力不尚德,称雄一时,然不得善终。禹,夏代的开国君主,重视农业生产,治水有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为天下黎民而奔走。稷(jì):传说是周朝国君的祖先,教民种植庄稼,被尊为谷神。后稷躬亲稼穑之事,其后代周武王亦有天下。他们二人以德经营天下,尚德不尚力,德音高合,声满天下,远播后世。儒家主张施行仁政的王道,反对施行暴政的霸道,与道家对强弱的看法也有相通之处。老子在《道德经》76章中说: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又说: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不行。
以德经营天下,似弱而实强,以力经营天下,似强而实弱。南容问毕。“夫子不答”,“夫子不答”,通常有三种情况。一,“不屑答”,二,不便答,三,不需答。南容所讲,清楚明白,不需答,所以“夫子不答”。虽然不答,但对他的赞扬颇高,“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好君子,好君子啊,多么崇尚美德。”赞不绝口。为什么孔子不当面赞扬他呢?原因可能有二,一是禹、稷尚德而有天下,暗喻孔子之美德,孔子不便当面赞扬;二是南容是孔子的侄女婿,不必赞誉过分,有誉亲之嫌,当在回避之列。
【原文】
14.6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语译】
孔子说:“君子之中有不仁德的人,但小人之中却不会有仁德之人。”
【解读】
本章谈君子之仁和小人之仁。
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说:“君子,小人——这个‘君子’‘小人’的含义不大清楚。‘君子’‘小人’若指有德者无德者而言,则第二句可以不说;看来,这里似乎是指在位者和老百姓而言”。
本章的“君子”“小人”当作如下解读。
“君子”当有三个含义:一、有德者;二、有位者;三、有德有位者。综合起来看,可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A、“有德而无位者”,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个“君子”尚在“人不知”的阶段,可见属于“有德而无位者”。
B、有德有位者,如“其为人也孝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能够从事“务本”工作的人,当属“有德有位者”。
C、有位无德者,即尸其位而不行仁德的人,“君子而不仁者”,当属有君子之位而无君子之德的人,即“有位无德者”。
同样,“小人”亦有三个含义:一、无位者;二、无德者;三、无德无位者。
A,无位可能有德的小人,即我们通常说的平民百姓。或曰“细民”,即无位者,有时孔子也谦称自己是“小人”,这一类小人只是地位低,不一定无德,即便是无德,亦可修德,他们有“仁”,也是小人之仁,孔子在《里仁篇》中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所谓“未见力不足者”,是说人人“性相近也”,按其本质来说,都是可以“求仁得仁”的。冉求在《雍也篇》中说:“非不说夫子之道,力不足也。”孔子回答他说:“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这也是说,求仁得仁,乃是人人力所能及的,自以为力不足,那是画地为牢,不思进取,不想努力。“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卫灵公篇》)可见小人不仅可能“仁”,而且不能离开了“仁”。孔子这种人人可以成为仁者的思想,后来被进一步发展,孟子讲“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讲“涂之人可以为禹”。这一类小人可以向君子靠拢,一旦有位,则可称为君子。
B、无德可能有位的小人,这一类人是品德低下的小人,与君子中的“有位无德”的人有相通的一面,君子中无德的人可能是贵族出身,小人中有位无德的人,可能是平民出身,因善钻营获君子之位而实无君子之德。
C、无德无位者,地位低下而又无品德修养,孔子所说的“未有小人而仁者”指的就是“无德有位”或“无德无位”的小人,他们中间不可能有仁,君子中“不仁者”指“无德者”,小人而不仁者,也指的是“无德者”,区别在于,君子三种人,“不仁者”占一种,“不仁者有矣夫”,小人三种人“不仁者”占两种,“未有小人而仁者”指的就是“无德有位”和“无德无位”两种小人,---即“小人而不仁者”。
所以,杨伯峻的“君子”和“小人”分别指“在位者和老百姓”的猜测是不准确的。
【原文】
14.7子曰:“爱之,能勿劳乎①?忠焉,能勿诲乎?”
【注释】
① 劳:使劳苦,使勤劳。不带宾语的使动用法。
【语译】
孔子说:“爱他,就能不让他习于勤劳吗?忠于他,就不对他进行教诲吗?”
【解读】
本章记载孔子“爱而劳之,忠而教之”的观点。
使爱之,忠焉。“之”为代词,“焉”为兼词,亦有代词之意,因代词指代内容不明确,故易产生分歧。“爱之”。所指当有:一、爱子女,二、爱百姓。一爱子女,宋•苏氏说:“爱而勿劳,禽犊之爱也!”即妇人之仁,小人之爱,爱之不以其道,溺爱,犹如“爱而杀之。”或曰:“爱杀。”天下愚夫愚妇尽有此类之爱。二爱百姓,杨伯峻先生引《国语•鲁语下》说:“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杨氏引文旨在说明“爱之”即“爱百姓”。
“忠焉”,“忠”在这里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一、“忠人”。曾子在《学而篇》中说:“为人谋而不忠乎。”孔子在《颜渊篇》中说:“忠告而善导之,不能则止。”为人忠而当“告”、当“导”。二、“忠君”。“臣事君以忠。”事君,忠而当谏,孔子在《季氏篇》说:“陈力就列,不能则止。”三、“忠父母”。事君为忠,事父母为孝,“忠”即“孝”,荀子说:“从义不从父,从道不从君。”父母有过,微谏之,谏而不听,当“劳而不怨”。曾子在《孝经》中说:“父有争子,……则子不可以不争父。”孝父母,忠而当“争”、当“谏”。四、“忠子女”。包括对子女的爱,教子女尽职尽责为忠,忠而当严,忠而当慈,“严”则诲之,“慈”则教之。
概而言之,“爱之,”当以其道爱之;“忠之,”当以其道忠之。爱而无劳,非以其道爱;忠而无诲,非以其道而忠。爱则应劳,忠则应诲。
【原文】
14.8子曰:“为命①,裨谌草创之②,世叔讨论之③,行人子羽修饰之④,东里子产润色之⑤。”
【注释】
① 为命:制定国家的政策命令。 ② 裨谌(bì chén):人名,郑国的大夫。草创:起草。创:造,写。 ③ 世叔:即子太叔,名游吉,郑国的大夫。讨论:指由一个人去研究之后提出意见。与今天“讨论”意义不同。讨:寻究。论:讲,说。 ④ 行人:外交官。子羽:姓公孙,名挥,字子羽。 ⑤ 东里子产:东里居住的子产。东里:地名,郑国大夫子产居住的地方。子产:姓公孙,名侨,字子产,郑穆公的孙子,郑国的正卿。是春秋时代与管仲齐名的大政治家,主持郑国国政二十多年,无论内政外交,都有显著功绩。润色:指加以文采。这一章是孔子叙述郑国的政令制度都是由郑国四个贤大夫共同完成的,所以《左传》说,“(郑国)鲜有败事”。
【语译】
孔子说:“郑国制定政策法令(的过程是:)由裨谌起草,世叔提意见,外交官子羽加以修饰,最后由子产作文辞上的修改加工。”
【解读】
本章记载郑国起草文书的四大程序。
郑国,春秋时夹在秦晋齐楚四个大国之间,不论秦晋齐楚任何两个国家之间打仗,都可能影响它的生存,郑国长期生活在夹缝中,内理政务,外需周旋。对外周旋,需靠严密周详而又文彩斐然的外交辞令。因此,他们在起草外交文书的时候,十分慎重,《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有这样一段记载:
“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为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
孔子说:“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左传》所记,与孔子所评述尚有些许出入,但大体相近。先是草稿,定其大端;次是切磋琢磨,讨论斟酌;又其次是修改调整,使其严谨;最后是润色添彩,使其华美,质文兼备。一份文稿,四道程序,工作之严谨,态度之认真,令人钦佩,较之今人作文,下笔千言,洋洋洒洒,离题万里,实在是愧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