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经典精选 > 古文典籍 >

安德义论语解读——阳货篇第十七(上)(3)

2009-06-11 16:59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安德义
【原文】 17.7佛肸召①,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②,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

【原文】

17.7佛肸召①,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②,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③;不曰白乎,涅而不缁④。吾岂匏瓜也哉⑤?焉能系而不食?”

【注释】

① 佛肸(bì xī):晋国大夫范中行的家臣,中牟,范氏的私邑,在今河北邢台与邯郸之间。赵简子以晋侯名义攻打范氏,佛肸便以中牟为据点反叛,并在此时召见孔子,孔子认为赵简子如果灭掉范中行,就会行成三家分晋的形势,为了挽救晋的一统,因此想去佛肸处。  ②亲于其身为不善者:以其身亲自做坏事的人的地方。于,用法同“以”。   ③ 磷:(lìn)薄。变薄,弄坏。   ④ 涅(niè):一种矿物,可做黑色染料。这里是名词活用作了动词。当染讲,缁(zī):黑。   ⑤ 匏(páo)瓜:葫芦的一种,味苦涩,不能吃。

【语译】

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想去。子路说:“过去我听老师说过:‘亲身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佛肸在中牟叛乱,您却要去,这是怎么回事呢?”孔子说:“是的,我讲过这话。(但是你知道吗?)不是说过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坏吗?不是说过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吗?我难道是只苦葫芦不成?怎么只能系挂在那里不让人采食呢?”

【解读】

本章仍然表现了孔子通权达变的灵活性。

子路生性耿直,刚勇直率。“公山弗扰以费叛召,子欲往。”子路谏。“佛肸以中牟叛召,子欲往。”子路又谏。两次劝谏,表面上看,内容似乎没有什么区别,细加辨析,颇有情趣。

第一次,“子路不悦”,劝谏内容,语气绝决干脆,“末之也已”,没有地方去就算了,有道则仕,无道则隐,“何必公山氏之之也?”何必一定要到公山氏那里去呢?一个语气坚决的反问句,孔子回答,直接从仁道的推行,行为的目的去回答:“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既然召用我,难道我会白跑吗?我应在鲁国恢复周朝的礼仪制度。

第二次劝谏,子路面部没有“不悦”之色,语气也比较平静,而且更讲究语言的策略与艺术,“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用你的话来规谏你,“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佛肸以中牟叛,子之往也,如之何?”开篇用孔子的言语作理论根据,接下来“以中牟叛”的事实指责孔子,认为孔子的理论与事实不符,而您又要前往,“如之何?”虽有质证反问的语气,但毕竟出语委婉迂徐,以探询的口气出现,与第一次劝谏比较,口气缓和多了,孔子的回答也平缓多了,先是承认子路理论的质证,“然,有是言也。”接下来说:“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从硬度角度说。“不曰白乎,涅而不缁。”从颜色角度说。既“坚”“且”“白”是从内质角度讲。接着从外用角度说:“吾岂瓠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瓠瓜苦,剖而可为瓢,不剖干而可为渡水系浮之物,可供使用,不可供食用。孔子取喻,意在供食用,意思是我岂能像瓠瓜一样,仅能供使用,而不能供食用。从内质讲,我属坚白耐用之物,从外用角度讲,我不仅能供使用,亦可供食用。本章孔子答子路劝谏,比前章周备详密,亦表现出孔子通权达变,灵活周详的圣人风范。

【原文】

17.8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①?”对曰:“未也。”“居②!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③;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④;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⑤;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注释】

①六言:六个字。这是下文说的仁、知(同“智”)、信、直、勇、刚六种品德。  ②居:坐。  ③贼:害,危害。  ④绞:指说话尖刻。  ⑤乱:小指捣乱闯祸,大指犯上作乱。

【语译】

孔子说:“仲由啊!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孔子说:“坐下来!我告诉你。爱好仁德却不喜欢学礼度,它的弊病是会变得愚蠢;爱好聪明才智却不喜欢学礼度,它的弊病是放荡不羁;爱好讲诚信却不喜欢学礼度,它的弊病是容易被人利用,害己害人;爱好直率却不喜欢学礼度,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刺人;爱好勇敢却不喜欢学礼度,它的弊病是捣乱闯祸;爱好刚强却不喜欢学礼度,它的弊病是胆大妄为。”

【解读】

本章孔子谈“六言六蔽”。

孔子在《泰伯篇》中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杨叔达在《论语疏证》中说:

本章言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而《阳货篇》则曰,好直不好学,其蔽也贼;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勇之蔽同为乱,直之蔽同为绞,然则二章义实同。特彼言不好学,举其因,此章言无礼,明其果,为异耳。此知不好学者正谓不学礼也。

孔子在《礼记•仲尼燕居》中说:“夫礼,所以制中也”,礼为求中之器,礼,制中,礼求中,礼,亦为中,亦可以理解为度。因此,六言六蔽可以理解为:仁而不知度,愚蠢;智而不知度,放荡;信而不知度,贼害;直而不知度,绞伤;勇而不知度,祸乱;刚而不知度,狂傲。孔子所有的道德范畴,一言以蔽之,“中”而已。

【原文】

17.9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①?《诗》,可以兴②,可以观,可以群③,可以怨。迩之事父④,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注释】

① 小子:指弟子,学生。夫:这或那。指示代词。因为意思较虚,也可不译出。   ② 兴:激发。   ③ 群:合群。也即能与人相处。   ④ 迩(ěr):近。

【语译】

孔子说:“弟子们,你们为什么不学习《诗经》呢?《诗》,可以激发人的志气,可以提高观察能力,可以培养与社会人群相处的本领,可以抒发怨恨的情感。近可以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远可以用其中的道理侍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称。”

【解读】

本章孔子谈诗的功能。

本章谈《诗经》的三大功能,一是诗教以修身。二是诗识以致知。三是诗用以治国。诗教,兴观群怨以修身;诗识,鸟兽草木以致知;诗用,事父事君以治国。“兴”,兴起,振兴,令人兴起振奋,心因美而感动,然后用心观察。“观”,“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观天地之大,察品类之盛。取法天地,考见得失,辨别穷通进退。“群”,通达则合群相处,群而和众,群而正心,群而兼善天下。“怨”,穷扼则离群索居,托物寄怨,独善其身,“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怨而不怒,怨而有度,怨而有方,非怨而怒,怒而乱者也。

“兴”以心动,“观”以心用,“群”以正心,“怨”以泄心之忿,兴观群怨皆以心为,心之所为 ,不离温柔敦厚之风,所以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风敦厚雅正。《礼记•经解篇》也说:“温柔敦厚,诗教也。”教之也者,心正焉。《大学》说:“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正心乃诗教的根本目的。所谓陶冶性情者,亦在正心。正心诚意修身,然后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大学》又说:“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关于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来可泓《论语直解》据引清•顾东高《毛诗类释》统计:

《诗经》中出现的谷类有二十四种,蔬菜有三十八种,药物有十七种,草有三十七种,花果有十五种,木和鸟各有四十三种,兽有四十种,马的异名有二十七种,虫有三十七种,鱼有十六种。可见其积累知识的广博,可以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责任编辑:三足金乌)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