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孔庙又称“文庙”,始建于明末永历十九年(清康熙四年,1665年),为郑成功参军陈永华倡建。后遭遇日本侵略者毁灭性的破坏。1925年,台湾人民决定重建孔庙,历经艰辛,终于在1939年竣工,又经修缮扩充,孔庙已恢复昔日巍峨崇宏的面貌,被誉为“正统南中国式的孔庙”。因此,台北孔庙又是台湾人民反抗外来文化侵略,坚持民族文化传统的见证。每年9月28日在此举行祭孔大典。祭礼由台北市政府主持,仪礼悉依古制,参祭者要穿古服,献牺牲,舞八佾,奏大雅之乐;整个祭奠肃穆、庄严、隆重。
在孔庙的屋脊上,通常都有一对以上的竹形圆筒。竹筒代表着儒家士大夫的气节,所以孔庙中竹筒是不可缺少的。与一般宗教的寺庙不同,在历史上,孔庙从来都是从事教育活动的场所。
除了台南孔庙和台北孔庙外,凡是清朝设有府治或县治的地方,像台中、新竹、彰化以及高雄、屏东、嘉义等地,都有孔庙。如彰化孔庙,始建于雍正四年(1726年),历经扩建修葺,庙貌崇宏,可惜在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炸毁。台湾人民于1972年在旧址上重新建起了一座规模更加宏大、庙貌更加庄严的孔庙。由此可以看到台湾同胞对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敬仰。
(责任编辑:大成至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