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三组竹简所抄《老子》文,可能出自一人之手,第一,我们对出土原竹简作了考察, 发现该三组竹简《老子》,不仅字体相同,而且书写风格一致,很像一人的笔迹,极有可能 由一人手抄而成。第二,三组竹简虽然长短不同,但甲乙两组编线线距却完全相同(均为13 厘米),这说明它们由一人手编而成(丙组因竹简本身太短,无法与甲、乙两组编线线距保持 一致)。这再次证明该三组《老子》简出自一人之手。既出自一人之手,如果抄写者旨在保 存三种不同的《老子》本,那么他就不可能不抄出《老子》书全部内容;如果抄写者旨在抄 录一些他认为重要的《老子》语录,那么他就没有必要依据三种不同的本子来抄录。今摆在 我们面前的三组 《老子》简,均未再现《老子》全貌,说明抄写者不是以保存三种不同的 《老子》本为目的抄写的,而是以摘抄重要的《老子》语录为目的的,这样三组《老子》简 ,就只能为一种《老子》本的摘抄本。
(二)三组简所保存的《老子》内容,决非完整的《老子》传本
有的论者把三组简所保存的《老子》内容,看作“是一个完整传本”,这无论从哪个角度说 , 都很难令人信服。因为要证明简本“是一个完整的传本”,就必须首先证明我国公元前300 年前后,《老子》只有如简本那么一些内容。但这个证明是无法办到的。因为,无数历史记 载告诉我们,公元前300年前后,《老子》决非仅具有简本那么一些内容。
首先,韩非《解老》、《喻老》所引《老子》文句,已有17章不见于竹简《老子》。人所共 知,韩非是战国末年的思想家,他撰《解老》、《喻老》共涉及《老子》23章内容。韩非生 于公元前280年。《解老》、《喻老》是他的早期作品,假如他30岁时(即公元前250年)着手 写该二文,他所依据的《老子》本当比公元前250年更早。因为一部书从写成到流传开来, 再到被世人公认为权威著作并且需要学者对之作注解,这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的。所以,韩 非依据的《老子》原本,当不晚于竹简本。今考《解老》、《喻老》二文,可知韩非当时注 解的《老子》文,涉及以下一些章次:
《解老》依次为今本《老子》的第三十八章、五十八章、五十九章、六十章、四十六章、八 章、十四章、一章、五十章、六十七章、五十三章、五十四章等,共计12章。
《喻老》依次为今本《老子》的第四十六章、五十四章、二十六章、三十六章、六十三章、 六十四章、五十二章、七十一章、六十四章、四十七章、四十一章、三十三章、二十七章等 ,共计12章(其中六十四章二见)。
以上《解老》、《喻老》所涉《老子》今本计24章,因第六十四章重复,故实际上只涉及今 本23章。将此23章与竹简本相对照,只有6章相重合,它们是:四十一章、四十六章、五十 四章、五十九章、六十三章、六十四章。据此可知,《解老》、《喻老》所涉《老子》文, 尚有17章未见于竹简《老子》。这就雄辩地告诉我们,在竹简《老子》的时代,《老子》书 的内容并非只有简本所囊括的那么一些内容。所以,说简本在当时“是一个完整的传本”, 是很难令人信服的。
其次,《老子》自古称“五千言”,《史记·老子传》也载:“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 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在这里,司马迁明确记 载老子“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司马迁是严肃的史学家,其所言必有依据,故“五千余言 ”是老子书的基本字数,帛书甲、乙本及传世各种今本,都与此数相符。今竹简本仅为今本 的“五分之二”,与五千余言相差甚远,我们怎么能把它看成“完整的传本”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