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与简本附在一起的“大一生水”可能为稷下道家遗著
《大一生水》的基本思想,是认为“大一”通过“水”而生万物。这一思想正好同《管子·水地篇》的思想相关联。《水地》提出了水为“万物之本源”的观点,说:“水者何也?万 物之本源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大一生水》曰:“大一生 水,水反辅大一,是以成天;天复相辅大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 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 是以成四时;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沧热;沧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 岁而止。”
这段文字从“大一生水”起,到“成岁而止”,中间经历了生天、生地、生神明、生阴阳、 生四时、生沧热、生湿燥等种种事物生成阶段。这里“大一”和“水”乃是一系列物质生成 的最后本源,故该文又追溯曰:“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湿燥者,沧热之所生也;沧热者 ,四时阴阳之所生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大一之所 生也。是故大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或□□□□万物母”。
这段文字用逆推的形式,讲明了“大一”为“万物母”。值得注意的是,按照前段“大一生 水”之意,本段应有“水者,大一之所生也”,但该文却不这样写,它在写了“天地者大一 之所生”之后,接着写道“是故大一藏于水,行于时……”,由此可知,作者所阐明的“大 一生万物”,是以水为其载体的,故其中亦包含“水生万物”之意,显然这同《管子·水地 篇》所讲的“水为万物之本源”的说法是相吻合的。其为稷下道家遗著无疑。“大一生水” 同竹简《老子》抄写在一起,再一次证明简本极有可能是稷下道家传本。
(四)简本用字具有稷下道家积极求是的学术风格
细读竹简《老子》,不难发现它用字比较稳当,具有积极求是的特征,这似乎同黄老道家“ 立俗施事,无所不宜”相一致,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积极进取的思想状态。试举例说明如下 :
例1,竹简《老子》甲有“罪莫厚乎甚欲”一句,此句傅奕《老子古本篇》作“罪莫大于可 欲”,帛书甲本与傅本同,乙本“大”字后少一“于”字。比较这些版本所用字语,似以竹 简《老子》更为实在。“可欲”有学者将之训为“所欲”,则“罪莫大于可欲”,意为罪过 莫大于有所欲求,旨在告诉人们,只要有所欲求,就是最大罪过。照这个解释,《老子》是 反对任何欲念的,它将老子其人描绘成禁欲主义者。而“罪莫厚乎甚欲”,情况就不大一样 。“甚”者,过也,极也。据此,“罪莫厚乎甚欲”,讲的是罪过莫大于极欲或过欲。它提 醒人们,只有极欲或过欲才是罪过,而正常的、合理的欲则是不能少的,在一定意义上认可 了“欲”的正当性,这无疑比简单的禁欲主义合理得多、积极得多。
例2,今本第四十一章“大器晚成”,帛书作“大器免(晚)成”,而竹简《老子》则作“大 器曼(慢)成”。比较两者,似亦以竹简本为优。因为“大器晚成”并未概括出普遍规律,无 论古今中外,都存在“大器早成”的客观事实。而“大器慢成”,则符合客观规律。这里讲 的“慢”,是针对“快”而言的。“慢”,不是磨洋工,而是一个精雕细刻、严谨求是、精 益求精的创造过程。俗语说,“慢工出细活”。任何有用之才,要想成为“大器”,都需要 经过一定的磨练工夫。“大器慢成”,讲的是能成“大器”都往往比成“小器”者用工多、 时间长、费力大。一个“慢”字,表达了成材过程的艰辛,符合社会育材规律。所以,“大 器慢成”比“大器晚成”更为实在、合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