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重术的思想倾向,似乎在竹简《老子》中也隐约可见。首先,简本保存了“无为而无不 为”一语。“无为而无不为”在传世本中先后三见:一见于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河上公本),二见于第三十八章“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也”(傅奕本),三见于第四十八章“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王弼本)。帛书《老子》出土后,人们发现全书未 见“无为而无不为”一语。与今本相对应的第三十七章,帛书甲、乙本均作“道常无名”, 无“无为而无不为”语;第三十八章乙本作“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甲本有脱字,作“上 德无□□以为也”似亦同乙本,无“无为而无不为”语;第四十八章,帛书甲乙本均脱损严 重,无法辨认。鉴于这种情况,于是有人断定帛书无“无为而无不为”句;更有人评论说, 老子原本只讲“无为”或曰“无为而无以为”,从未讲过“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 为”的思想本不出于《老子》,它是战国末年出现的一个新观念,可以说是对《老子》思想 的改造。今竹简《老子》出土,再现了“无为而无不为”一语,这就 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问题的答案。如果说“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是后人改造《老子》思 想的产物,那么这个改造不在战国末年,而可能在战国中期的稷下黄老道家。司马谈评黄老 新道家时曾说“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可见,“无为而无不为”确是黄老道家一大特色 。今竹简《老子》保存了这一特色,说明它倾向黄老的术治思想。
其次,简本还有一项值得注意的事,那就是它先后三次使用“?”字,一曰“以?差人主” ,二曰“保此?者不欲盈”,三曰“?恒无为也”。“?”,传统字书释为“道”字,云出 自《古老子》、《古尚书》,故竹简整理者在“?”后加括号注为“道”字。愚以为“?” 字在简本中三次出现,是值得研究的,它很可能是“术”字的形误。在竹简 《老子》中,因形近而误的字时有所见,如“见素抱朴”的“素”,误为“索”;“不可得 而亲”的“亲”误为“新”;“成事遂功”的“遂”误作“ 述”等,都属此类。我们之所以说“?”为“术”之误字,是因为,其一, 全书有22处用“道”字,且都写作“道”,唯独以上三处将“道”写作“?”,这不能不引 起人们的关注;其二,以上三处将“?”读为“术”(即方法、方术之意)字 ,最为合理。如“以术佐人主”,指的是以统治术辅佐君主;“保此术者不欲盈”,表明此 术是处柔守弱之术;至于“术恒无为”则更明显地是把 “无为”视为一种“南面术”。其 三,竹简《老子》所用的“道”字,乃往往用来指化生世界万物的本体或指带根本性的规律 。这些地方都是“术”所无法代替的,如“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这个“道”具有“先 天地生”的特征,实为化生万物的最后本体,是“术”所不能代替的;又如“人法地,地法 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道”,乃是体现宇宙根本规律的东西,也是“术”所无 法代替的,再如“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这里的“道”也指的是根本法则、 规律,同样是“术”所无法代替的。以上说明,竹简《老子》所依之本,在用字上是很严密 的,该用“道”的地方用“道”,该用“术”的地方用“术”。抄写者之所以把“ 术”误写为“?”,是因为二字形近,且“术”在古代亦通“道” 字,《说文》:“术,邑中道也。”《广雅·释宫》:“术,道也。”由于“术”通“道” ,而“?”为“道”之古字,抄写者因不明此“术”的特别含义,乃见“术 ”字便改为“?”字,于是造成上述错误。如若此猜测不错的话,则此“术”字的出现实在 太重要了。说明竹简本表现了鲜明的黄老术治思想特色。《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慎 到赵人,田骈、接子齐人,环渊楚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可见“黄老术”是存在的,《 老子》中有“术”字似乎合乎黄老重术特色。今竹简本隐约显示了这一点,是值得引为重视 的。它从侧面说明了简本应为稷下道家传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