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6月,从里耶古城一号井中发现第一枚秦简开始,短短十几天时间,运上地面的简牍已达上万枚。而且,井下的考古队员依然没有看见井底。
对于今天的人来说,秦王朝的面貌只是在后代史学家的点滴记载之下流传至今,而大量秦简的出现,使这口巨大的古井变成一条时空隧道,将这群后来者直接引向一个未知的年代。
关于古城的一切答案就隐藏在井下这些文字之间,正在张春龙加紧解读简上内容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突然发生。
大量氧化变黑的简牍被迅速运回湖南省考古研究所,负责简牍保护的专家面临巨大压力,他们要根据这批秦简的特点找到为其还原颜色的办法。但是,面对两千多年前书写的文字,谁也没有绝对的把握。
2002年6月的一天,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正在将一批刚刚出土的重要文物运进库房。
在旁边的一间实验室内,文物保护专家方北松正面临一项艰巨任务。最近的反复试验即将得出结果,而这直接关系到一个重大发现的成败。
此刻,在湘西里耶古城遗址的发掘现场,古文献专家张春龙正在焦急地等待回音。十几天前,大量的秦代政府档案突然出现在古城内的一口大井之下。现场的发掘仍在继续,出土的简牍超过万枚。而在此之前,全国发现的所有秦简只有三千枚左右。
意想不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很多秦简被运上地面之后,由于接触空气,迅速氧化变黑,字迹无法辨认,这样下去,接下来对简文的解读工作将面临巨大困境。
最近的一次测量显示,里耶古城一号井的深度已超过十米,两千多年前的井壁正在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支撑井壁的原木已经用光,而井口的开裂和下沉却日益加剧。但是,下面的人仍然没有看到井底。负责井下发掘的人十分清楚,必须竭尽全力争取时间,因为在淤泥中还埋着大量的简牍,更重要的是,没有人知道这口摇摇欲坠的古井到底还能坚持多久。
在湖南省考古所的实验室内,为秦简还原颜色的实验到了关键时刻,工作人准备在预先配制好的溶液当中,放入一枚漆黑的秦简残片。瞬间,木片的颜色发生了变化,上面出现了清晰的文字。令人惊讶的是,这些两千多年前留下的墨迹,并没有被化学药物分解,仍然牢牢地附着在木片之上。
还原颜色的简牍照片被迅速送回发掘现场,张春龙兴奋不已,在他看来,这些散落在木片上的文字里,隐藏着这座神秘座古城的全部谜底。
公元前215年。中国进入统一的秦王朝已经6年。在帝国的一座叫迁陵的县城之中,人们刚刚开始新一天的劳作。一个叫昌的人是这里的最高长官。作为法律严苛的秦朝官吏,他兢兢业业,十分勤勉。
这天,隶属于迁陵县启陵乡的乡长夫正在向自己的上级写一封推荐信,在信中,他提到了乡里缺少一个里长和一名邮差的事。这封信在 公元前215年的正月十七 这一天发往县城,送到了昌的面前。
四天后,启陵乡的乡长夫收到了县长昌的回信。回信的口气十分严厉,这令他感到非常紧张。
夫和昌是服务于秦帝国的两个普通官吏,他们在按部就班地履行着各自的职责。但他们不会想到,两千多年后的公元2002年6月的一天,一位年轻的古文献专家,看到了这件事情的全过程。
这就是记录那封推荐信的档案,上面有夫和昌的署名,还有抄写这份档案的写手壬的名字。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枚简上,张春龙发现了一个极不寻常的情况,负责递送这封公文的,竟然是一个有罪的女人。她的名字叫冉。
通过参考秦代的法律记载,张春龙发现,秦朝对邮差的规定十分严格,通常各级政府间往来的信件有专职的邮人负责传递,他们往往能够因此而避免可怕的徭役。
那么在两千多年以前的酉水河畔,这座城池是否见证了秦帝国崩溃的瞬间呢?无论怎样解释,大量政府档案被人杂乱地扔进井下,这足以让人看到一个不祥的征兆。
目前,里耶古城一号井下的发掘仍然没有结束,而出土的秦简已经超过两万枚,对张春龙来说,简上的信息越来越重要,他感到,自己正在一步步接近那个神秘的年代。
在浩大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至今没有发现一枚简,但是,人们却在甬坑中出土的青铜兵器表面,看到了很多字迹:这些文字透露了秦国军事工业的管理机密,最上面的名字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下面是监制这支兵器的寺工相当于兵工厂的厂长,在厂长的下边是丞,相当于车间主任,最后是亲手打造这件兵器的工人。这就是秦代物勒工名的严格规定,也就是要求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的表面,以便追究责任。
而里耶发现的秦代政府档案中,也出现了相似的特征,简牍上的这些人,是秦王朝的各级官吏,以及抄写档案的写手,他们的名字出现在公文执行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可见,在秦王朝的每一个角落,正是这些普通人严谨细致的工作,在维系着整个帝国的运转,但关于他们的一切,却始终被历史尘封。
1975年,在湖北的云梦附近,当人们打开一座普通秦人的墓葬时,发现了两块写满文字的木片,经专家考证这是中国已知最早的家书。写信人是在外当兵的两个兄弟。信中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自己命运的担忧,他们由于缺少衣服和无钱还债而面临绝境。最终,这两个士兵很可能没有回来,书信被留在家乡的兄长带入了自己的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