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宫的纯阳殿和重阳殿同样也绘满了壁画。
宏伟的东方气魄和细腻严谨的装饰意味,代表了元代重彩绘画的最高水平。
永乐宫壁画在1952年的文物普查中重新面世,被誉为了二十世纪最大的美术发现,震动了美术界。
认真检阅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重彩作为最为古老的绘画形式,在水墨画还没有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时已经存在了很久。它在表现上与人们经常看到的那种以简约画风为主的水墨画完全不同。
重彩是中国最为古老的绘画形式,它的颜料以粉质的天然矿石为主要成分,画面崇尚敷染重色,沉着中凸显鲜亮瑰丽,具有强烈的视觉表现力。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这幅帛画,可以说是中国绘画史上现存最早的重彩绘画作品之一,深暗暖色的背景上,以单线平涂的技法描绘的人物神龙、飞鸟,构成了一付鲜艳明丽的天国景象。
在重彩画漫长的历史中,中国画家除了为人类留存下大量的壁画外,还有许多画在绢和纸上的作品。唐代画家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便是早期重彩绘画的代表作。画面依次表现了从西汉到隋朝13位皇帝的形象,画卷采用铁线勾描,人物衣纹、须眉的表现匀细挺拔,黑白红三大色块的使用,既体现了皇家的富贵和威严,也是对盛唐精神的一种歌颂。
宋摹本的唐代画家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杨贵妃的三姐虢国夫人游春踏青的情景。据说这位穿淡蓝色衣服的骑马女子就是虢国夫人。画作构图疏密有致、气脉连贯,节奏错落自然,人物神态生动,可见初唐时重彩仕女人物画的高超水平。
重彩画在缔造了汉唐时代的辉煌之后,由于宋代文人水墨画的兴起并占据画坛主流,它被挤压到边缘,长期徘徊于民间而逐渐衰微。直至近现代以来,重彩画才从衰微的态势中走出,在数代艺术家在重建古典精神和回归传统文脉意识的推动下,再次焕发了自己的艺术光彩。艺术家们一方面传承着精勾细染的古典技法,一方面投入极大精力研制新的重彩颜料,并着力于表达着对时代的感受,从而使重彩画焕发出了时代的风采。
中国重彩绘画带给我们的是色彩对视觉的强烈震撼,而在中国绘画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历代艺术家对线条美感的追求却从没有放弃,重彩绘画其实就是在线条的基础上完成的。
比如,永乐宫壁画中人物的长袍、衣袖、飘带、衣纹多长过一米,有一种满壁风动的效果。
特别是三清殿东部侧壁上的“南极长生大帝”更是极为醒目,一条三米长的白色飘带从大帝的冠戴之上一直悬挂到地,回旋缭绕潇洒飘逸。
而如此之长的双勾线描宛如一气呵成,丝毫不见接续描摹的痕迹,足见古代画师的白描功力。他们用笔简约而又婉转自如,严谨含蓄而又流畅飘动,成为吴带当风一派绘画得以流传的最好例证。
工笔重彩之外,作为中国绘画艺术中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白描艺术仅以线条勾勒而不敷色彩的描绘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艺术珍品。
由徐悲鸿纪念馆典藏的《八十七神仙卷》就是其中的一例。这件作品是徐悲鸿1937年从一个居住香港德国夫人收藏的中国字画中发现的。据徐悲鸿考证,这是一幅唐代白描人物画卷,画中以线描的手法描绘了一支神仙帝王朝圣的仪仗队伍,场景十分宏大。八十七个纯粹用毛笔勾线完成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神韵飞动。整幅画面中笔墨遒劲洒脱,墨线行云流水,是中国传世人物画中的精品。
这幅画让徐悲鸿激动不已,他当即决定用手中仅有的1万元现金和7幅作品来交换。成交后徐悲鸿如获至宝,不仅给画命名《八十七神仙卷》,还专门刻了一方“悲鸿生命”的印章加盖在画上。
徐悲鸿收藏《八十七神仙卷》的故事一波三折。
1942年,在重庆,徐悲鸿因躲避飞机空袭,藏身期间家中被盗,《八十七神仙卷》和其他三十余幅作品丢失。这飞来的横祸,让徐悲鸿大病不起,悲痛欲绝。
今天我们看到的《八十七神仙卷》是那次被盗几年后,徐悲鸿听说此画现身成都,又经多方周折,花巨资收回的。
为了珍重收藏《八十七神仙卷》,他特别请齐白石题写了卷名,请张大千、谢稚柳题写了跋文。透过这被徐悲鸿珍视为生命的神仙长卷,我们可以了解大师是如何推崇白描艺术的。
所谓白描,是用毛笔墨线勾描物象而不施色彩的一种绘画形式。它主要依靠线本身的粗细、刚柔、方圆、巧拙、疏密等变化来表现自然物象。但什么才是好的线条呢?
说到白描,我们会自然地想到,宋代后期宫廷画院的代表人物李公麟,他是中国美术史上以白描见长的绘画大师。
这些都是他的白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