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国画文物精品,展现中国绘画艺术(三)(3)

2009-08-08 13:18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在他的传世作品中,最受推崇的是《五马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五马是当时西域进贡的五匹名马,第一匹叫凤马骢,第二匹叫锦膊骢,第三匹叫好头赤

在他的传世作品中,最受推崇的是《五马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五马是当时西域进贡的五匹名马,第一匹叫凤马骢,第二匹叫锦膊骢,第三匹叫好头赤,第四匹叫照夜白,第五匹叫满川花,五匹马全用墨线勾勒造型,只在少数地方用淡墨稍加渲染,体现了李公麟白描画的特色。

同为墨线勾勒绘画,李公麟的线精简流畅中以提按表达轻重,以转折表达回旋,以非同一般的功力描绘出马匹的不同特征与质感,形神毕肖,气韵飞动。

李公麟画马注重写生,他经常到皇家马厩中观察马的动态和生活习性。相传李公麟在画完这匹“满川花”后不久,这匹马就死去了,并且越传越神,那些养马人真的以为画家的画笔能把马的魂魄取走,竟恳求他不要再画了。其实,这正是对李公麟不饰粉黛、淡毫轻墨、高雅超逸的白描画的一种赞誉。

线条是中国画的精髓,单靠线条中国画家就可以完成对形象的塑造,西方绘画中也有用线来表现物象的作品,但这决非西方绘画的主流,在大多数作品中,线只是为了完成轮廓的塑造,线的重叠中完成的是对面的结构,即使是某些用线构成的作品中,线的表现与中国绘画中的一气呵成还是有本质的不同。

中国画中的线讲究以中锋运笔,勾出来的线要“外柔内刚”。画家们认为缺乏涵蓄的笔墨,不耐久看。而锋芒过多、力量外露易表现出霸气,缺乏中国传统审美对“中庸”、“和谐”、“雅逸”的追求。

另一幅传世精品《朝元仙仗图》是北宋时期宗教人物画家武宗元所作的人物画卷。展开画卷,映入眼帘的是神仙天国的祥和盛世景象。在道教帝君朝谒玉皇大帝的盛大仪仗中,画家描绘的八十八位帝君、真人、仙伯、金童、玉女、神将、力士个个神采飞扬。他们衣纹稠密重叠,线条流畅飞动,衣袂飘举悠扬,画家用白描手法成功地表现出了帝君的庄严、神将的威武和仙女的绰约,用线条谱就了一幅画上的和谐乐章。

就好比西方绘画必须从素描训练开始一样,中国画的训练是从线条训练开始的。

而这种训练往往与书法训练密切结合。

中国画家认为,只有经过严格书法训练的人,线的运用才能达到迷人的境界。

如果说书法是中国绘画的骨头,那么诗歌便是中国绘画的魂魄。

以诗为魂,以书为骨的中国绘画,把宇宙看作是书画精神最根本的来源,中国画家在寻求与天地精神相往还的境界中,努力创造着美伦美奂的艺术境界。

李公麟临摹唐代画家韦偃的《牧放图》,是古代牧马生活的生动记录,在高低不平的平畴旷野间,十多个牧马人驱赶着成群的马匹似一江春水般地汹涌而来,又似天边卷云般地散布而去。画中无论人欢马叫、拥塞紧张、自由舒展,所有的节奏变化完全是靠线条来完成的。与李公麟其他作品不同,在这幅画中,他除了用墨线勾勒马匹和人物外,在坡石的表现上还采用了皴擦的技法,并用赭石色进行了渲染,这种笔墨的变化,赋予了作品另外的韵味。这种水墨的韵味,逐渐形成了中国画的另一个重要形式——水墨画。

2005年,在上海举行的“故宫博物院八十华诞展”中,人们看到了被称作故宫博物院“镇院之宝”的西晋时期书法家陆机的作品《平复帖》,和唐代书法家冯承素临摹的《兰亭序》,以及其他古代书画大家创作的书法和绘画作品。

其中米友仁的传世名作《潇湘奇观图》,是一幅表现样式独特新奇,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转折性重要地位的绘画作品。它也是今天人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中国水墨山水画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作品表现的是江南烟雨幽润、奇幻变化的秀美景象。翻飞的浮云迎风飘动,随着流云走向的不断变幻,山体的形象逐渐显露,重重叠叠,起伏绵延,在云雾中显得若隐若现。

很显然,在水墨山水画中,烟云的浓淡空灵,水泊的清新幽远就不是仅仅靠线条来完成得了。水墨画承载了比白描更加丰富的内容登临中国绘画舞台,它以水与墨参合比例上的不同,与用笔的轻重缓急浓淡相配合完成对对象的描摹,赋予作品以更加丰富的气韵生动。

从北宋到南宋之初,米芾、米友仁父子的绘画作品称雄画坛,他们以水墨完成的“云山墨戏”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潇湘奇观图》就是一例。

虽然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水墨作品是在宋代,其实从唐代开始,水墨运用于绘画创作的方法已经逐步形成。五代时期著名画家荆浩曾说“随类赋彩,自古有能,如水墨晕章,则兴吾(于)唐代”。至宋代,水墨开始逐步成为绘画的主流后,诞生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水墨画家。如被奉为宋代文人墨戏的倡导者与实践者苏轼,他就主张诗书画相结合,强调画面具有诗性的美感。

很显然,作为造诣极高的书法家和诗人,他的画明显地带着书法的味道和诗意的率真。

水墨画又称写意画,与白描和工笔重彩的精描细画完全不同,水墨画的创作过程充满激情甚至奔放与动感,水墨画在对象的描写时更加概括简练,甚至可以意到笔不到。比如画山,画家可以大致地勾勒出山的轮廓,然后用再用皴法,也就是大小、浓淡不等的墨点晕染山体,疏密张驰全在画家的胸中掌握。

文同的《墨竹图》是迄今为止最早的一幅免去勾勒填色方法的水墨画作品。与苏轼的《古木竹石图》相比,笔法比较工稳,仍然比较注意竹子的细部刻画,写实之意尚浓,但毕竟已经走向了潇洒奔放。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