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国画文物精品,展现中国绘画艺术(五)(2)

2009-08-08 13:53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在中国民间艺术的生态空间里,有很多从事那些传统技艺的人,他们大都被统称为工匠,他们的平民身份决定了他们的文化特征,他们甚至不识字,没有接

在中国民间艺术的生态空间里,有很多从事那些传统技艺的人,他们大都被统称为工匠,他们的平民身份决定了他们的文化特征,他们甚至不识字,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文化教育,他们无法通过文本的方式记录他们的艺术,而这些传统技艺大多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由师傅传给徒弟,这是中国民间绘画得以流传的最主要的也几乎是唯一的方式。

和民间绘画的率真、粗放、活泼、甚至有些天真的草根性相比,中国绘画的另一大形态——宫廷绘画则以端庄、谨严、堂皇的风格开创了另一种文化传统和审美气象。在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宫殿群——故宫中,明清以来,就活跃着一支宫廷画家的队伍。他们在此演绎了无数的传奇故事。这里至今还保留着大量宫廷后妃的绘画,这些作品水平高超、法度严谨,对研究中国宫廷文化、皇家审美趣味和生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宫廷绘画因为画院的建立,走向了更为体制化和成熟化的层面,并被袭下来,促进了宫廷绘画在山水、花鸟、人物等各个画科中都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因为画院的画师大都来自社会,进入画院后仍然可以和社会保持着一定的联系,他们的这种非皇室的身份必然为宫廷绘画注入了很多新鲜的血液,使宫廷绘画的多元繁荣成为可能。

宫廷画家是为皇室贵族服务的,因此皇家对他们的选择非常严格。这当然必须取决于皇室的审美价值取向,也就是他们的喜好和偏爱。比如,北宋徽宗年间,画院通过考试的方法录用或提拔人才,而这种选拔人才的方法,对考查宫廷御用画家的学识、见识、以及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推动了画家的素质锤炼。比如,唐志契的《绘事微言》记录了很多这样的故事。其中说到北宋宣和年间,徽宗皇帝每次选拔画工的时候,总会挑一句唐人的诗句作为题目。一次,他以一句“竹锁桥边卖酒家”为题,让应试的画家当场作画。当时,很多应试者都在描绘酒家上花了很大的功夫,而李唐只在桥头的竹林外画了一个酒帘。这让宋徽宗看后非常满意,他认为李唐能深刻地理解诗句中这个“锁”字的意思,李唐也因此被选入画院,得到了徽宗的教授,成为一位绘画大家。

这幅李唐的作品,是在北宋灭亡后创作的。当时南宋与金国对峙,很多官员都主张投降,朝野纷乱。而李唐创作的《采薇图》却着力刻划了两个商朝末年,宁死也不愿失节的人物——伯夷和叔齐。画面上,伯夷双手抱膝,倚靠古木之旁,目光炯然,显得坚定沉着。叔齐则一手撑着地面,上身前倾。两个人物之间似乎正在进行交流,看上去很默契。采摘野菜用的小锄和篮筐还放在叔齐的身旁,生活显然是艰苦的,他们的周围尽是苍藤古树,透过树的缝隙可以隐约看到山下的平原和河流。在这幅画中画家虽然笔墨不多,但却把伯夷、叔齐在特定环境下面容清癯、身形瘦弱的神态气质,刻划得淋漓尽致。这实际上是画家在借用这个历史故事,来表示对那些保持气节的人的赞美与敬重,谴责投降变节的行为。这是当时南宋与金国对峙的政治环境中,画家用艺术作品为皇室政治服务的典型。

中国宋代宫廷绘画中成就最为突出的是工笔花鸟画。这幅北宋画院画家崔白的《寒雀图》,画面描绘了隆冬的黄昏,一群麻雀在古木上安栖的景象。画面完全省略了对环境的描写,只生动刻画了一株枝干虬劲的老树。用皴擦勾勒的古树树干在形骨轻秀的鸟雀衬托下,显得格外浑穆恬淡,苍寒野逸。此画用色其淡若无,用笔灵活松动,运墨干湿浓淡相参,单纯中蕴涵变化,可谓“体制清淡,作用疏通”。

中国绘画史上的很多作品,如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唐代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都属于中国宫廷绘画的范畴。自五代以后,中国的宫廷绘画得到了更为长足的发展。宫廷绘画一般都比较写实,这是因为需要满足宫廷纪实的需要,宫廷绘画的审美特征基本上取决于皇帝的喜好,比如北宋徽宗特别喜好工丽精美的工笔花鸟,因此工笔花鸟在北宋就特别发达,到了南宋很多帝王又非常喜欢山水,因此南宋就有了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为代表的院体山水。

画院作为宫廷绘画的组织形式在宋代发展到一个高峰。但不在宫中设画院的元代皇家同样重视绘画创作。这是消灭南宋后第二年,宫廷画家受命为忽必烈描绘的一幅著名绘画。在郊外狩猎的皇帝身边,可以看到各种民族的形象,而身着毛皮服装的皇帝,不仅显示出习惯马背生活的那份松弛,从表情中,也可以看出身居世界帝国之首的自信和充裕。

东西方宫廷绘画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首先是要用绘画工具来为统治阶级服务,广泛的说就是围绕着帝王的生活、行政而进行的绘画创作。也就是凡是产生于宫廷内部,服务于宫廷皇族,符合皇家审美味口和规范的绘画都可以被称为宫廷绘画。它是以宫廷画家的创作为主体,当然也包括帝王、后妃的画作,以及朝臣和地方官员向宫廷进献的画作。其中有许多是表现宫廷礼仪、外交、军事等特殊内容的作品。

康熙是清朝入关以后的第二代皇帝。在他在位的六十一年中,为了巩固满清皇权的统治,进一步缓和满、汉民族之间的矛盾,笼络南方汉族的统治阶级,平息江南地区民众的反清情绪。从康熙二十三年到康熙四十六年间,他曾经有过六次南巡的盛举。最远是渡过钱塘江抵达浙江的绍兴。

公元1689年,康熙第二次南巡结束后,他就专门下诏征求选拔画家来绘制他南巡的盛况。著名画家王翚特别受聘进宫担任了《康熙南巡图》的主笔。据史料记载,在《康熙南巡图》绘制的过程中,为了“务使不失其真”,王翚和杨晋等宫廷画家合作,向康熙南巡沿途各地派出了一些助手帮助写生,对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做了详细的纪录。《康熙南巡图》历时六年才告完成,全画共十二卷,长1555厘米,,是清初皇室组织的最大的宫廷绘画创作。这些就是当时的草图。

第一卷,描绘了康熙皇帝一行从京城的永定门出发,抵达京郊南苑行宫的行程。前面是开道的亲兵,紧跟着皇帝的坐驾。送行的仪仗军容严整,威势赫赫。前锋已走出了很远,随行的官员们还没有走出城门。

第九卷,描绘了康熙皇帝的南巡队伍离开杭州,渡过钱塘江,经萧山县、柯桥镇,抵达绍兴府的情景。有趣的是,南巡队伍渡过钱塘江,因滩阔水浅,官员、行李只好靠当地的百姓用人背、车拉的方法才登上江岸。

画中康熙的形象尺寸总是要比一般人大一点。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