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国家宝藏(二十一):护宝奇兵(2)

2009-11-28 11:31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杜绍鎔:这个事当然在故宫就传遍了,说抓住了一个要案犯,我们故宫装了什么神秘东西,说这个不得了,谁进去以后马上就怎么怎么样,反正传的神乎其

杜绍鎔:这个事当然在故宫就传遍了,说抓住了一个要案犯,我们故宫装了什么神秘东西,说这个不得了,谁进去以后马上就怎么怎么样,反正传的神乎其神的,这样作为保密工作来讲,这么讲也不太合适,所以就给他们院长说,这事你必须给压着,他们院长专门开会,不是专门开的会,就是在某种会议上就讲,说这个事大家都知道,我可以告诉大家我们确实安装了东西,意思就是说凡是犯罪分子到这儿来作案的我们都能马上知道,这一点我们告诉大家,但是安装什么东西,怎么装置的这事咱们是保密的,你们也别再传了,作为一条纪律,谁要再传我只有按照纪律进行处理,所以从那儿以后才把这事压下来的。

报警器在故宫首建奇功之后,故宫博物院在公安机关的协助下不断完善报警系统,使自身技术防范能力逐渐增强。

然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报警器技术还属于秘密防范手段,仅仅适用于特殊的领域,它距离普及推广还有相当远的距离。

上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报警系统在我国渐渐进入普及和提高阶段,各类防盗报警技术如微波、红外探测器等相继问世。

红外探测主要用来探测人体和其他一些入侵的移动物体,当人体进入探测区域,稳定不变的热辐射被破坏,产生一个变化的热辐射,红外传感器接收后放大、处理,然后发出报警信号。

由于受暖气、空调等电器影响,红外探测器会产生误报,所以设备中又添加了微波探测器。红外微波探头的工作原理集红外探测和微波探测于一身。当红外和微波探测器同时有报警信号时,探头才会有报警输出,这样就降低了误报的可能性。

我国的博物馆有1300多座。这些博物馆和文物单位收藏的各类珍贵藏品共约1100多万件,其中一级品6万多件。那么,如何保护这些宝贵的文物呢?如今,博物馆除了有专职的保卫人员外,大多数博物馆都具有三种以上不同探测技术组成的交叉监测系统,这些先进的报警系统已被陆续安装在全国大多数博物馆中。

然而,在安装这些先进的探测器时却有一些严格的要求。

杜绍鎔:从微波探测器本身来看,应该说也是一个小的雷达系统,那么它对于一个使用和安装是有一定严格要求的,比如说,你的屋子里头如果有金属物,比如说有铁皮柜,如果你那个探测器正好是对着铁皮柜,这个铁皮柜实际上就相当一个微波的反射镜,我们都知道这个光系统本身它的入射角和出射角是一致的,那么当你反射到外边去以后,它有一定的穿透力,那么,外边有移动信号它也会产生报警,那么这个报警我们一般都叫它误报警,所以在安装微波探测器的时候,一定要考虑现场环境条件,要适应现场安装条件,所以很多人认为微波探测器误报次数多,或者叫误报率高,实际上它跟你使用安装还有是有一定的要求。

由于博物馆安防技术的日趋成熟,博物馆被盗案件数量已大幅下降,而盗掘古墓等田野文物的犯罪活动却十分猖獗。

2006年5月的一天,陕西顺陵的陵区忽然来了几个带着仪器设备的年轻人,他们一到陵区就紧张的忙碌起来,顺陵是唐女皇武则天的母亲杨氏的陵墓,陵区内平时总有考古人员来进行考古调查,所以,几位年轻人的工作并没有引起过路人太多的注意。

让人没想到的是,在顺陵陵区工作的这几位年轻人并不是考古工作者,他们是某公司的科技人员,此时,他们在陵区进行的是一项秘密实验,而这项实验与陕西众多的陵墓保护和文物安全有着密切的关系……

陕西,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自西周开始先后有汉、隋、唐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时间长达一千多年,在陕西的黄土地上,仅历代帝王陵寝就高达八十多座,王侯将相的陵墓更是数不胜数,这些古墓葬资源不仅是中华文明史的重要见证,也包含了许多宝贵的历史文化信息。

在盗墓贼的眼中,陕西众多的陵墓成为他们盗掘的首选目标。

杜绍鎔:就是从(陵墓)出土的文物本身来看,它的价值比较高,比如像这个金银瓷器,像珠宝这些文物,可能出土的比较多,因此它的价值比较高,从另一点来看,就是从陕西的交通这方面来讲,要比其它的地方更方便一些,你比如说,新疆有很多的古遗址、古墓,但是呢它由于交通不便,甚至于你进去以后如果搞不好都很难出来,大沙漠,比如像楼兰这样一个地区,那个地方尽管说你有很多的值得研究的一些古墓,其实它的大部分文物都是木乃伊或者就是一些当时的器具,这方面东西比较多,从历史价值来讲是很高的,但是从经济价值来讲,往往有时候就不如陕西的这个(文物)经济价值更好一些。

据统计,解放前,仅在陕西关中地区,被盗掘的古墓就在十万座以上,流失的文物更是难以计数。

1976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凤翔县发现了秦公一号大墓。这座陵墓规模庞大,考古工作者判断地下埋藏的文物应该相当丰富。但发掘没多久,令人担忧的事情发生了,在陵墓周围出现了一个接一个的盗洞。

根据现场的勘查,秦公一号大墓共有247个盗洞,堪称全国之最。

考古工作者从盗洞的形状分析,最早的盗洞是汉代的,此后唐 宋 元 明 清,几乎历朝历代都有盗墓贼光顾过这个大墓。更令考古人员痛心的是,有多个盗洞是近代盗掘的,而且盗洞直接深入到主墓室。

秦公一号大墓被盗文物多达1000多件,占随葬品的三分之一,有些出土文物甚至就是在盗洞中被发现的。

据国家文物局统计,1999年至2003年,全国文物被盗案件呈上升趋势。其中古墓遗址和石刻造像被盗占了绝大多数,由于被盗的石刻和古墓大部分都远离城镇,处于山区或田野之中,交通和通讯设施极为不便,使盗墓贼有了可乘之机。

有的古墓距离村庄较近,盗墓分子就采用了另外一种方式。

杜绍鎔:在某一个地方,犯罪分子租了一个农民的住房,这个住房本身是空着的,他以前就是卖什么的,就是卖化肥的,他把这个库房作为化肥的一个仓库,实际上他是利用库房作掩护,因为它已经知道离这库房不远有一个古墓,是没有被盗过的,所以它就是利用这个库房天天晚上挖掘,而把挖掘出来的土,装到这个所谓化肥的口袋里头,然后拿起来,利用这种情况来进行盗墓。那么尽管他的手段很隐蔽,但是最终也还是被发现了,被发现了是什么问题呢,大家发现,就是他那么多的化肥怎么运进来的,没看他运进来,另外你到他那儿买化肥的话他不是很热情,就是有几个样品,不是价钱要求很高就是什么,好象他不想成交,所以从这种情况来看,要及时发现这一地方有问题,尽管说犯罪分子很隐蔽搞得很巧妙,但是最终还是漏出马脚,及时的被制止了。

虽然在一些陵墓区设有专业保卫人员,但是,许多陵墓地处偏僻的荒郊野外,陵区面积较大,专业保卫人员匮乏,使陵墓的护卫工作举步维艰。在公安机关的严厉打击下,盗墓行为虽然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盗墓案件仍时有发生。当时全国文物古迹和陵墓的防盗措施只是派人巡查,更为重要的是,在被盗的古墓和陵区中几乎都没有安装监控防范设施。

那么,能否研制一种适用于田野文物保护的报警系统呢?

2001年11月,陕西省文物局委托陕西某电子应用技术开发公司,开始研制田野文物技术防范系统。这家公司主要致力于智能安防系统的开发与研究。接受任务后,技术人员开始搜集全国尤其是陕西盗墓案件的相关资料,很快,他们就发现盗墓分子在盗掘陵墓时通常用两种方式作案:一是用洛阳铲,二是用炸药爆破。只有对这两种盗掘方式进行深入了解,技术人员才能找到适合的监测手段。

上个世纪20年代,一个名叫李鸭子的盗墓贼发明了洛阳铲,洛阳铲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插入地底深层取土。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