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旃:我们头一批申报遗产的时候,应该说国际同行对我们是很宽容的,几乎是你们只要把名字报来,我们就同意接受的。那么这种现象自那以后,就再也不会发生了。
赢得1987年6个项目全部一次申报成功的巨大胜利之后,在中国,越来越多的项目开始走上了世界遗产的申报之路。
接下来的十几年里,中国创造了年年申报至少2项世界遗产,并且年年成功的奇迹,这在世界遗产申报史上是没有先例的。
但一帆风顺的背后,并非没有曲折。
2004年6月28日至7月7日第28届世界遗产会议在苏州召开。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承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最高级别的国际会议。会议决定:一个国家一年最多可提名2项遗产,但必须至少一项是自然遗产。
郭旃:突然决定限额了,在那之前是不限额的,我们原来当时准备的五处,澳门,土楼,殷墟等等这些地方,准备一次申报的,结果最后大家首先要让给澳门的同胞,对他们当地这个社会的文化、经济、政治各个方面发展意义太重大了,那么一步步的让,那么后来实际上排着队,殷墟又排在后边,开平碉楼又排在后面,福建土楼又排在后边,几乎他们说抗战八年,以后拖了很长的时间,最后才终于申报成功。
到2008年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已经达到37处,居世界第三位。中国的世界遗产预备名录上的文化遗产还有33处,自然遗产16处,自然与文化双遗产13项。
对于每一个想要申报世界遗产地的景观来说,在与国际上众多候选地进行竞争之前,必须先击败国内众多的对手,进入这个预备名录。
而由于世界遗产委员会的限额制,即使进入预备名录的候选地,也需要漫长的准备和等待。
郭旃:按照我们国家的惯例,我们每年是报一处文化,报一处自然,现在我们排在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上的单位,还有30多处,大概应该还是有33处吧。也就是说,每年报一个的话,这30多个还要30多年,谁的条件成熟,谁就会尽早的申报。
五台山的遗产申报工作从1999年就开始起步了。
当时,在专家眼中,五台山的申报条件,还谈不上成熟,让国内专家最为担心的环境问题,依然是五台山申遗之路上一个巨大障碍。
郭旃:当时环境太糟糕了,就是不是说一户两户,成百上千户,后来的居民拥挤在那里,那么多的商户拥挤在那里,然后游客的管理也非常的粗,整个的旅游环境,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环境,和宗教氛围,混杂在一起。
专家的意见让当地的管理部门很受震动,他们决心要改变五台山地区商业发展的无序状态。从2003年开始,加快申遗步伐,五台山开始了全面拆迁治理。将主景区内,近几年修建的违章建筑全部拆除,并逐步达到庙宇与民居分隔开来,还原五台山清静、幽雅的佛家道场。
郭旃:但是很感动人的是就是当地政府和公众,他们付出的努力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最后还真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台怀地区的环境整治。
经过3年的努力,2006年2月,五台山被列入《中国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但此时的人们并不知道,在五台山的申遗道路上还有更大的困难在等待着它。
22年前,中国第一批申报世界遗产的6个候选地中,5个是文化遗产,提名自然遗产的只有1个,那就是被称为“五岳之尊”的泰山。
在第1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泰山的申报文本被评为第三世界国家最出色的文本。当时,泰山是作为自然遗产列入名录的。但它丰厚的文化内涵让委员会的评委们大开眼界。
他们要重新评价自然与文化的关系,决定再次派出专家,对泰山重新考察评估。
一年之后,泰山被重新命名为世界第一个“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这种双重身份的遗产地,在全球世界遗产的评定中,还从来不曾有过。这就意味着,在《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里,中国贡献了一个独一无二的遗产。
五台山申报的项目,也正是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2008年9月9日下午5点30分,受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委派,加拿大专家桑赛尔、日本专家杉尾伸太郎等来到五台山,对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提名地五台山进行实地考察。
但是,国际专家考察后做出的评价,令五台山的申报者们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郭旃:因为当时大家对那里的一些地质现象信心很足,认为这些地质现象,足以代表地球演变的历史。因而会符合世界遗产中,关于自然遗产的一些价值标准,但是很遗憾,最后经过世界自然联盟的专家们的集体评估,他们认为,这些地质现象,完全可以通过地质公园的申报就可以得到体现,而不必把它拔高,拔到最高层次一定要到世界遗产。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五台山的申报方案,也就是重新理解五台山的价值。
位于五台山中心区的塔院寺,得名来源于寺中的大白塔,寺以塔名,这是不多见的。该塔工程之大,建造之难,为五台山首屈一指。在整个五台山地区像大白塔这样的佛塔有150余座,被称为中国佛教宝塔艺术的“展览馆”。
在这里,还有唐代以后,直至民国年间留下的大量佛教遗存。其中佛光寺和南禅寺是中国仅存下来的两座唐代木结构建筑。至于与众多古代建筑一起保留下来的雕塑、壁画,都体现了极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而这些建筑,都是五台山几千年来作为佛教圣地的载体。
五台山的5座如垒似台的山峰高耸环峙,即东台、西台、南台、北台和中台。佛教徒利用这一独特的地貌,将其象征为佛经中的五方文殊菩萨。同时,五台山属北方高寒地带,终年气温较低,符合佛经中“清凉世界”的要求。因此,可以说五台山是将自然环境条件与佛教文化进行完美结合的范例。这一选址做法影响深远,许多国家和地区将自己区域内形似五台山的山脉也称为五台山,例如中国甘肃、陕西、河北、广东等省份,以及韩国、日本等国家。
而这些内容恰好符合世界遗产中一个特殊的类型,文化景观的价值标准。
就在赶往西班牙参加世界遗产大会之前,五台山改变了自己申报的遗产类型,由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改为了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这一慨念是1992年12月提出并纳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
郭旃:在一个比较大的区域形成的这种,特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明传统和自然环境这种结合,人们称为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是区别于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另一种遗产形式,把“文化景观”作为一个单独的项目列在世界遗产中,是一个再清楚不过的信号,它表明,人们不仅仅关注物质遗产,而且同样关注那些物质遗产以外的精神与传统,关注人类活动的鲜明个性。
过去,中国的世界遗产中只有庐山一个文化景观。五台山是否能够成功申报为文化景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