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旃:山本身是自然的,但是当它被人们作为一种信仰,大家去崇拜它,顶礼膜拜它,大家不断的来朝山,然后围绕着它修这么多的寺庙,这个山本身具有了文化含义,但是山自然的特性又是很明显的,实际上形成了一种,人的一种宗教文化,和这种人们信仰的神山的一种有机的结合,所以它显然就符合文化景观的价值标准。
2009年6月26日中午12点,申遗成功的消息从西班牙传回了五台山。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专家认为,五台山反映了各个时期建筑艺术和技术的杰出成就和特点,悠久的佛教文化传统,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遗产保存和保护管理状况良好,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决定将其作为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当天下午,中国的另一个遗产候选地嵩山,将面临考验。
在讨论嵩山的命运时,世界遗产委员会二十一国代表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嵩山历史建筑群共有八处十一项古迹。
这是一个系列申报,它把在一定的区域,有一定联系的古建筑,古建筑群纪念物等等,融合成一个项目来申报,系列申报要求一定有个内在的文化联系。但是,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专家与我们国内专家,恰恰就在对这个内在的文化联系的上发生了分歧。
中国古人认为嵩山恰好位于天地的中心,所以将它称为中岳。由于这种对天地之中的崇拜,人们纷纷来到这里,修建起各种类型的建筑。因为这个原因,国内的专家认为,应该将天地之中的理念,作为这组遗产的内在联系。
但是,世界遗产委员会一些核心的评估专家们,更关注嵩山作为圣山的文化价值,所以他们觉得嵩山自身应该是嵩山历史建筑群的核心。
郭旃:就是我们在申报世界遗产的时候,我们可以选天地之中直接相关的这组历史建筑群,而把这个圣山暂时放在一边,那么在这点上,和国际同行产生了一些分歧,
在二十年遗产申报过程中,中外两国专家并不是第一次在遗产价值理解上发生分歧。
郭旃:就是我们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有一个外国朋友说的很好,说中国人也很快的了解了世界,但是它不明白世界为什么至今还不怎么了解中国,实际上应该说,在遗产保护这个领域,也可以和其它领域有一个共通的东西,就是由于文化传统,历史发展的背景,甚至语言习惯,语境的不同,那么同样一个东西的,一个事物的认识,对它的性质,对它的程序,对它的一些架构,大家在表述上都会产生很多互相的不理解,
在会议讨论时,国际专家提出,嵩山历史建筑群的申报必须将嵩山自身扩大到申报范围中。而这,意味着嵩山的遗产申报必须扩大范围,一旦扩大申报范围,就表示国际专家需要再次来评估考察。
郭旃:那么这种情况我们当然又跟国际专家们进行了充分地切磋,最后他们说那好吧,那既然这样,把它改成第二种处理,就是你们补充材料,补充论证材料说明,下一次不会不用经过评估考察,直接上会讨论。
经过中国遗产申报代表团的争取,大会决定将中国对嵩山的申报文本进行材料补充,留到明年在巴西利亚举行的第34届大会上进行审议。
虽然没能一次通过,但对于参与申报的工作人员来说,现在的结果,还算是一个胜利。
郭旃:我们还不敢说,下次会议,嵩山作为第二种处理,一定就会变成第一种处理,就是顺利的登陆上去,这里面可能还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工作,但是实际上嵩山能够从第三种处理办法,挪到第二种处理办法,也应该说是我们相当成功了。为什么呢?因为今年没有一个国家申报两项可以同时成功的,实际上在对于已经有遗产的国家,大家心照不宣的是希望你们把申报速度放慢一点,等等大家。
近年来世界遗产申报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人们对世界遗产内涵的理解也在不断的变化和进步。这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过去,人们总是会更多的注意,那些人类历史文明留下的伟大纪念碑类型的遗产。现在,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那些以前被忽略,但在人类历史上起到过重要作用的文化现象。例如工业遗迹、文化景观和文化线路。为了适应国际社会对世界遗产认识的这种变化,中国也在改变自己的观念。
郭旃:比如我们今年,这些年申报的福建土楼,开平碉楼,澳门的历史城区。这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的这种不同的代表性,就特别突出,同时里边文化景观的含量也很高,然后我们现在正在酝酿申报的大运河,实际上也是一条文化线路,我们和中亚五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也就是说丝绸之路里的沙漠之路,或者主要的路上之路,中国段和中亚五国的丝路的沟通,那么不同文明的交流和融合,在历史上产生巨大的作用,都体现在这里。
文化线路的概念开始于2003年拉美国家的“印加文化线路”项目。它穿越了6个国家,以古老的印加文明为主线,把历史建筑、考古遗址、文化景观等多种文化遗产串联起来,从而构成了内涵超过任何单一类型的文化遗产。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丝绸之路这条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交流与融合的贸易往来之路、文化交流之路,就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格外重视。当时,教科文组织曾先后组织相关专家分别对丝绸之路的沙漠、草原和海上线路进行了考察。
丝绸之路中国段,早就列在了我国遗产申报的预备名单上。恰好此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五国也在酝酿申报各自境内的丝绸之路。世界遗产不是一个仅限于本国的单纯文化事业,它还是一个沟通国际桥梁。于是,2006年8月,在联合国世界遗产中心的协调下,几个国家走到了一起,准备在丝绸之路项目上联合申报。
此后,中国段的丝绸之路申报工作一直在有条不紊的推进。现在专家已经对选定的48个遗产点,进行了初步论证和规划,丝绸之路途径的各个省,草拟的申报文本也都基本完成,已经到了丝绸之路中国段申报文本的汇总阶段。
郭旃:所以我们有希望在今年,能够完成丝绸之路中国段的文本的初步的编写工作,然后下一步我们希望通过和中亚五国同伴们的合作,协助他们一起,能够把他们的申报文本,和我们的文本再协调起来,争取在后年能够正式的,把我们联合申报的文本报送出去。
从1985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公约》到今天,世界遗产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识和了解。申报世界遗产,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而申报只是这漫漫历史长卷中的提笔点墨,对世界遗产的后续保护,承载了更多我们对子孙后代的责任与承诺。文化和自然遗存的传衍,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参与和付出。
(责任编辑:多宝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