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5、子曰:“知及之①,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②,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论语•卫灵公篇》
【注释】
① 知:同“智”。这个“知”和下句的“仁”,都在句中作状语,表示凭借,依靠。之:指代禄位、官职。小指乡大夫的禄位,大则指拥有天下、国家。 ② 庄以:即“以庄”,用严肃的态度。介词宾语由于强调而前置。莅:到,临。这里指任职,在位。
【翻译】
孔子说:“用聪明才智足以取得官职、禄位,若不能用仁德去保持它,即使得到了,一定还会丧失;用聪明才智取得官职、禄位,又能够用仁德去保持它,但如果不能用庄严的态度去任职,那么百姓也不会尊敬你;用聪明才智取得官职、禄位,既能用仁德去保持它,又能用庄严的态度去任职,但是行动起来不合于礼仪,那也是不完善的。”
【解读】
本章谈“仁之效”。
旧解一说治国,一说治民,或说莅官,或说莅民.治国治民是一体两面,治国即治民,治民即治国,治国与治民,莅官与莅民不可两分。本章若仅解为治国治民,亦显得过分迂泥质实。广而言之,官位,江山,社稷,财产,民众,事业,无不如此。文中十一个“之”字,均为不定指代词,也不是指“道”,而是指民,指国或指位。凭借智慧均可以获取,不以仁德之心不能守成,创业艰难,守业更难。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因“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二世而灭。“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仁守,“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季康子问敬忠以劝,孔子答曰:“临之以庄,则敬。”为上者不端庄,不稳重,则民不敬上。民不敬上则威仪不足,威仪不足则民易乱,乱而亦不能守。知及,仁守,庄临,三者必须以礼限制。礼者,制中之器。孔子在《论语•阳货篇》所谈到的六言六蔽,其中“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学亦指学礼。仁而无礼则愚,知而无礼则荡,皆以礼为制中之器。礼者,中也;中者,宜也,度也。程树德在《论语集释》中引李充有关知、仁、庄三者与礼之关系的论述,颇有见地:
夫智及以得,其失也荡;仁守以静,其失也宽;庄莅以威,其失也猛,故必须礼,然后和之。以礼制智,由精而不荡;以礼辅仁,则温而有宽;以礼御庄,则威而不猛,故安上治民,莫善于礼也。
【原文】
16、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①;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②。”
《孟子•离娄章句上》
【注释】
①宗庙乡大夫有采邑然后有宗庙,所以这宗庙实指采邑而言。 ②强:勉强。
【翻译】
孟子说:“夏、商、周三代的获得天下是由于仁,他们的丧失天下是由于不仁。国家的兴起和衰败、生存和灭亡也是这个道理。天子如果不仁,便不能保持他的天下;诸侯如果不仁,便不能保持他的国家;卿大夫如果不仁,便不能保持他的祖庙;士人和老百姓如果不仁,便不能保全自己的身体。现在有些人害怕死亡,却乐于不仁,这好比害怕醉却偏要喝酒一样。”
【解读】
本章谈“仁之效”。
“仁”是儒学的核心,也是人的核心,“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仁者,人也。”人假如没有仁爱之心,无论何等完美的礼仪,无论何等和谐的音乐,均是毫无意义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孟子认为:天下或得或失全在一个“仁”字,国家兴废存亡,全在一个“仁”字。“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乡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如今天下之人讨厌死亡,惧怕恶果,却不从根本上做起,这个根本就是“仁”,凡夫俗子却以“不仁”为乐,分明讨厌醉后丑态百出,却又肆意狂饮,这就是“恶死亡而乐不仁,恶醉而强酒。”
【原文】
17、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①!”
《论语•述而篇》
【注释】
①斯仁至矣:仁就可以达到。孔子认为“为仁由己”,只要自己愿意实行仁,仁就可以达到。
【翻译】
孔子说:“仁啊仁,你很远很远吗?可是,如果我想要仁,那仁就会到来。”
【解读】
本章谈“仁之易”。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是多种道德范畴的总和,它涵盖孔子提出的所有的道德子目,如:“礼义忠信,勇直刚强,廉清简约,恭宽敏惠,温良俭让,敬孝诚和”等等40多个道德子目。因此,“仁”具有两重性,一是博大精深,广远无垠,二是具体而微,些微琐细。本章谈仁之易,仁在我们举手投足之间,言谈举止之中,一声问候,一声谢谢,一个赞美,一个眼神,无不表现仁爱,“仁远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责任编辑:仁者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