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弟子陪孔子闲坐着。孔子说:“虽然我的年岁稍长些,但你们不要受拘束。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任用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假设有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外有大国军队的侵犯,而国内又遭受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的话,只需三年,就可以使这个国家人人勇敢善战,而且明白义理法度。”
孔子笑了一下。(又问):“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地方,如果让我去治理,不止三年,就可以使百姓衣食丰足。至于礼乐教化,那就有待贤人君子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呢?”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自己能够做到,只是愿意学着做,比如在宗庙祭祀活动中,或者在诸侯的盟会典礼上,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的宾相。”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
但是曾皙将弹瑟的速度放慢,随即“铿”的一声,戛然而止。曾皙站了起来说:“我的想法和他们三位所讲的不同。”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不过是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啊。”曾皙便说:“暮春三月,装也都有了,不妨邀约五六位成年人,带上六七位少年,去沂河里洗浴一番,再到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泳而归。”
孔子深有感触的感叹说:“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都出去了。曾皙留在后面。他问孔子说:“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又问:“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应该讲求礼貌谦让,他的话却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曾皙又问:)“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治理国家的大事吗?”
(孔子说:)“哪里有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还不算一个国家呢?”
(曾皙又问:)“公西赤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
(孔子说:)“有国家的宗庙祭祀,又有同别的诸侯国的盟会,这不是诸侯国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是做一个小赞礼人,那么又有谁能做大赞礼人呢?”
【解读】
本章记载孔门弟子述志的内容。
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问志。第二部分,述志。第三部分,评志。分述如下。
第一部分:问志。
四弟子侍坐,年龄不同,性格各异,形象迥别,齐聚一堂。孔子问志,最大的特点是“循循然善诱人”,“善诱”表现在:打破年龄拘束。众弟子年龄不等,其时,孔子年龄据推测当在60多岁,孔子大子路9岁,大曾皙约20多岁,大冉有29岁,大公西华42岁,弟子之间年龄相差也很大,孔子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意思是“虽然我的年龄比你们大,但你们不要受拘束。”打破年龄界线,实施和谐教育,去掉弟子心理障碍,善诱之一,诱之于外。
其二,诱之于内。“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意思是“平常闲居时,总爱说别人不了解我们啊,如果有人了解并重用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办?”这句话从心理上去掉障碍,唤醒弟子潜意识,诱导他们说出积久的愿望,因为夫子平时总是告诫他们“莫患人之不己知,患己之不能也。”“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也。”今天则是一反常规,要求弟子畅所欲言,述大志于师生之间。听其言,观其人,蔼然长者之风,如春风化雨,如冬日暖阳,和风吹拂,拂却弟子心中沉霾;春阳暖身,扫却心中冰凌。
第二部分 :述志。可分四层。
第一层:子路述志。夫子问志,话音刚落,子路率而开对,一个“率”字,子路刚勇急躁坦率的性格跃然纸上。他说: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千乘之国,一乘马车,配步兵72人,共7万2千士兵的部队,泛指中等诸侯国,周旋于大国之间,“摄乎大国之间。”外有强兵压境,内有饥荒相困,“因之以饥馑。”我管理三年,可以使国民有勇气,无所畏惧,并且懂道理。孔子也曾直接称赞子路“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赋”,兵赋,综理军务。子路是孔门政事科高材生,颇有为政才干,孔子赞扬他“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意思是子路办事果断干练,从政没有什么困难。子路有为政治兵韬略非常的才能,管理一个中等诸侯国的军队,不成问题,他的治理方略,则是以力治国,以力经营天下,孔子不主张以力服人,号召以德服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以力服人,为霸道;以德服人,为王道。孔门主张内修圣功,外行王道。子路言之凿凿,咄咄逼人。口口声声“大国”“师旅”“有勇”“知方”。一派睥睨群雄,傲视天下,摩拳擦掌,意存天下的神情跃然于眼前,“行行如也。”活灵活现。
第二层:冉求述志。子路言志,“可使有勇。”目的是勘定祸乱,安邦定国;冉求述志,目的是经世济民,富民足民。前者“足兵”,后者“足食”,前者斗勇,后者斗智。孔子评价冉求说:“千乘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子路可率兵打仗,可治兵赋,冉求则是为国之首的宰君之才。其为政才能自在子路之上,勘定祸乱需凭勇力,全面治理一个国家,尚需智慧。足食,抓农业,则是冉求智慧的表现。农业是为政的根本,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民以食为天。”丰衣足食,百姓方可安居乐业。“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乃是冉求从容谦和态度的表现,也是孔子“哂之”后的结果。
第三层:公西华述志。公西华年龄最小,小孔子42岁,为人谦和恭敬,彬彬有礼,温文尔雅。孔子赞扬他有外交才能,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大臣。“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子贡也评价他“志通而好礼,摈相两君之事,笃雅其有礼节也”。是赞扬他在大国之间周旋,笃雅有节。他开口述志,首先表现出来的是谦和的外交语言。不像子路,胸有成竹,信心十足,率然开对。而是“非曰能之,愿学焉。”意思是我并非有才能,而是我愿意学习,这句话既符合公西华年龄特点:年轻;又符合他性格特点:谦虚;还符合他外交特点:礼让。未曾入正题,其儒雅外交风范即呈现眼前。“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公西华任两件事:国之祭祀,国之会盟。一身装束:身穿玄端礼服,头戴章甫礼帽,彬彬有礼,忙碌于祭坛,周旋于诸侯,充当一位小司仪。为国君主持祭祀,“摈相两君之事。”兢兢业业,恭谨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