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5、子曰:“已矣乎①!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②。”
《论语•公冶长篇》
【注释】
① 已矣乎:算了吧。已:止。 ② 内自讼:内心里责备自己。讼:责备。
【翻译】
孔子说:“唉,算了吧!我还没有见到过既能认识到自己的过错,而又能从内心里对自己进行反省自责的人。”
【解读】
自讼错误。这一种是本节的内容,“吾未见”表明少;“自讼”,朱熹说“内自讼者,口不言而心自咎也。”“能内自讼者,则其悔悟深切而能改必矣。”“自讼”则是表明内心的一种自咎自责,能自讼自责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原文】
6、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篇》
【翻译】
子贡说:“君子犯过错,如同日蚀月蚀一样:他犯错误时,人人都看得见,他改正了错误,人人都敬仰他。”
【解读】
子贡谈过错,在《论语》中最为形象。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系掩盖错误,言语朴素质实。孔子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系坚持错误,言语剀切刚直,孔子又说:“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者也。”系自责错误,言语忧郁婉叹。子贡说的是君子有过改过,语言形象生动贴切。君子有过错,犹如天空日蚀月蚀,蒙障阴翳黑暗,世人举头可见,不可遮掩。君子改正错误,亦如昭昭昊空之日月,光洁鲜亮。尤其是前者用“见”,后者用“仰”,仰即见,见即仰,前后意义迥然有别。“见”者,据实描绘,“仰”者,虽有“见”意,但更有仰慕之意,一字之移,意义相去千里,一字之别,人品高上,霄壤之别,君子不可不慎乎!
【原文】
7、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年》
【翻译】
一个人谁没有过错,有了过错能够改正,就没有比这再好的事情了。
【解读】
这段文字是春秋宣公二年晋国大夫士季劝谏晋灵公的话,晋灵公为君不行君道,厚赋敛,雕龙缕凤,穷奢极欲,从观礼台上用弹丸弹人,看行人躲避逃窜以取乐,犹为可恶的是厨师为他烹制熊掌,未烹熟,晋灵公居然将厨师杀死。如此一个冥玩暴虐之君,大夫士季劝谏,他口头许诺“吾知所过矣,将改之。”士季顺水推舟,就他知过能改,给予充分肯定,“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士季的高明之处在于寓劝谏批评于充分肯定之中,既婉转又贴切,并且他接着引用诗经的话,强调其善始善终,“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凡事均有开头,但很少有能坚持到底的,言外之意,希望晋灵公改过自新能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改过能下猛厉之心,坚持到底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原文】
8、《象》曰①:风雷②,益;君子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周易•益•象》
【注释】
①象:据说孔子对《易经》所做的解释,称为《十翼》,《象》即《十翼》之一,又分“大象”和“小象”。“大象”对卦辞进行解释,“小象”对爻辞进行解释。此处的象是“大象”。 ②风雷:《益》卦上巽为风、下震为雷。
【翻译】
《象传》说:风雷交加。象征“增益”,君子因此看见善行就倾心向往,有了过错迅速改正。
【解读】
本章选自“周易•益卦•象辞”。“迁善”“改过”一体两面,迁善必须改过,改过则必须迁善。上海古籍出版社黄寿祺、张善文在《周易译注》中作说:
《益》卦大旨在“损上益下”,施利于物,故《彖传》极赞“民悦无疆”、“其道大光”,“中正有庆”。《大象传》则从“风雷相益”之象,推阐“迁善改过”的义理,也是着眼“修身”之道。与《损》卦《大象传》比较,彼卦谓“惩忿窒欲”,侧重于自“损”不善;此卦则是侧重于自“益”美善:两者抒理的角度自有区别。《折中》认为:“雷者,动阳气者也,故人心奋发,而勇于善者如之;风者,散阴气者也。故人心荡涤,以消其恶者如之。”
此说把本卦上下象与“迁善”、“改过”融为一理,可资参考。
【原文】
9、毁我之言可闻,毁我之人不必问也。使我有此事也①,彼虽不言,必有言之者,我闻而改之,是又得一受业之师也②。使我无此事也,我虽不辩,必有辩之者,若闻而怒之,是又多一不受言之过也。
明•吕坤《呻吟语》
【注释】
①使:假使,假若。 ②受业:传授学业。
【翻译】
诋毁我的言辞可以知道,诋毁我的人不需要问。让我有被诋毁的事,别人虽然不说,必定有人会说,我知道后立即改正,是让我得到一个教我道理的老师啊。让我澄清这件事,我虽然不辩解,必定会有人来辩解,如果我知道后就发怒,则是又多了一个听不进逆耳之言的过错了。
【解读】
人们生活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中,是非恩怨,飞短流长,在所难免,如何处理,古人的告诫颇多,如:“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又如袁了凡在《家庭四训》中说:“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吾悉以自反,则谤毁之来,皆磨炼玉成之地,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又闻谤而不怒,虽谗焰薰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吕坤告诉我们“毁我之言可闻,毁我之人不必问也”,闻言而不问人,不分辨不解释不发怒,有则“闻而改之”,无则待人“辩之”。
一句话,虚怀而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