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5、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①,不知礼无以立也②,不知言无以知人也③。”
《论语•尧曰篇》
【注释】
①无以为:没有用来做君子的条件。也即不能做君子。无以,“无所以”的省略。为:做。后面两个“无以……”结构类此。 ②立:指立足于社会。 ③知言:指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辨别它的是非善恶。
【翻译】
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懂得礼仪,就不能立足于社会;不了解人家的言论,就不能了解这个人。”
【解读】
本章孔子谈知人论世的三项原则,知命、知礼、知人。三者关系李塨《论语传注》说:“赫赫在上者,天命也。知之而兢兢业业矣。不然,何以有九德六德三德而为君子修己治人之准礼也?知之而约我以礼,为国以礼矣。不然,而于何立?人之邪正长短不能掩者,言也。知之而人才入吾洞照矣。不然,而何以知之,而取之用之?此圣圣相传之要道也。”
“知命”,“命”或曰“天命”。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又说:“君子有三畏”,第一畏便是“畏天命”,子夏又说:“生死有命,富贵有天。”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天命”,要么是唯物,要么是唯心,非此即彼。按唯物主义的观点解释,“天命”即自然,是人力不可抗拒的力量,或曰系列偶然性突发性事件,属人力不可支配的范畴,称为“天命”。按唯心主义的观点解释,“天命”即是“上天之命”,或曰“天帝之命”,与生俱来,难以逆转的命运。天命即神命。关于孔子是唯心论者,抑或是唯物论者,争论一百多年,笔者认为是意义不大的争论。曰其唯心者,亦可找出大量论据,证明其是唯心主义者;曰其唯物者,亦可找出大量论据,证明其是唯物论者。“子罕言利与命。”孔子实际上取的是存而不论的态度,不可用唯心唯物去划定他,他本身就是“无可无不可”的主张者和践行者,笔者认为,“知命”,既有知天帝之命,“素其位而行”,“安天乐命”;也有知自然之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努力尽人事而改变天命。不能将其拘于一隅,尔岐在《蒿菴闲话》中“以义知命”,以“义”释“命”。颇有意趣,抄录以备浏览。
贫贱富贵得失死生之有所制而不可强也,君子与小人一也。命不可知,君子常以义知命矣。凡义所不可,即以为命所不有也。故进而不得于命者,退而犹不失吾义也。小人常以智力知命矣。力不能争,则智邀之,智力无可施,而后谓之命也。君子以义安命,故其心常泰。小人以智力争命,故其心多怨。
“知礼”,“礼”有三大含义:一、尊卑长幼的秩序,礼制。如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学而篇》)二、礼貌、礼节、礼仪,“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八佾篇》)三、《礼记》说:“礼者,所以制中也。”礼乃制中之器。礼有恰当,适度,适中的含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篇》)
本章的“不知礼”之“礼”。当集三种含义于一身,安身立命的“礼”,此三者不可或缺,不懂宏观的尊卑长幼之秩序,则无以立;不懂微观的礼节礼仪,则无以立;不懂礼之运用恰当适度与否,仍然无以立。所以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也。”
知言,言为心声。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吕坤说:“君子之言雅淡质直,惟以达意;小人之言鲜秾柔泽,务于可人。”《易传.系辞下》说:“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欲叛敌者心中惭愧,内心狐疑者言辞枝蔓,善人言辞简短,浮躁者言辞罗嗦,栽赃陷害者言辞虚浮,疏失职守者言辞迂屈。孟子在《公孙丑上》说得更具体:“詖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离,遁辞知其所穷。” 詖辞,偏颇之辞;淫辞,夸张之辞;邪辞,巧佞之辞;遁辞,虚浮之辞。从四种言辞之中,我们则可以知其偏蔽,漏洞,枝蔓,屈穷。“听其言而观其行”,言与行,言与人的关系,犹如文与人的关系。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言谈者,情动而辞发,欲知人者,据言以入情,沿波以讨源,虽幽深而必显露,观言而知人知心,所以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责任编辑:慎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