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国家宝藏(十九):任重道远(2)

2009-11-28 13:59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永乐十年,也就是公元1412年,明成祖朱棣下令修建遇真宫。永乐十五年竣工,共建成殿堂、斋房、方丈室、楼阁等396间。 在嘉靖三

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永乐十年,也就是公元1412年,明成祖朱棣下令修建遇真宫。永乐十五年竣工,共建成殿堂、斋房、方丈室、楼阁等396间。

在嘉靖三十五年修订的武当山志—《大岳太和山志》中,人们还能看到当时遇真宫的格局。

整个遇真宫建筑群沿中轴线对称布局,从南至北,依次为宫门、前院、龙虎殿、主院、遇真宫大殿等,前院有东、西宫门可通东、西道院,主院内东西两侧为配殿和廊庑,四周宫墙环绕。

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今天只有位于中轴线上的一组建筑保留了下来。

1938年秋,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部设在武当山下,当时一个炮兵支总团就驻扎在遇真宫,为了他们需要,当时就把遇真宫的东宫和西宫的部分建筑拆除了,现在就是仅存下来一部分建筑了。

今天,虽然有古代留下的文字和绘图记载,人们仍然无法确切知晓遇真宫在鼎盛时期的布局如何,东宫和西宫有多少建筑,它们的规模如何?建筑特点是什么?

而回答这些问题,对于人们认识它的价值,确定遇真宫的保护方案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案,一个要搬迁,第二个叫做围堰保护,还有一个就是抬高方案。

对这三种保护方案,人们进行了反复的比较和研讨。每一种方案都有各自的优势和问题。究竟采取哪一种方案,人们一直无法做出最后的决定。

在这种情况下,2005年12月开始,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武当山当地的文博单位一起,对遇真宫西宫进行了考古发掘。

在进行发掘前,考古工作者对西宫的布局并不清楚。

专家介绍:文献上可能就是一张图,很小,它整个布局是什么样子,有人这个西宫可能是一个那个当时那个住的地方,或者是有的说是招待搞食堂,实际上我们发掘在明代的时候它是有两种的大型的这种建筑构成的,它的布局非常完整。

最后,人们在西宫范围内发现了十四座房址、三处影壁、道路、院落和完善的排水系统。根据层位关系和遗迹、遗物的特征分析,遇真宫西宫的建筑遗迹大体上可分为早、晚两期。在早期建筑中,位于西宫南部的一号院落的规模明显大于西宫北部的2号院落,这同现存故宫的前后殿建筑格局极其类似。印证了明代“北修故宫南修武当”的说法。

文物专家从遇真宫当时两个大的云子二指里面,清理出来大量的建筑构件,从这个建筑构件形制包括它的尺寸、它的样式,包括还有它的质地来讲应该说是明早期的,这个特征是非常明显的。

与这些建筑构件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真武大帝的鎏金铜像。

真武大帝,为北方之神,是武当山信奉的主神。

相传,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整个行动中,真武大帝都曾显灵相助。因此,朱棣登基后,即下诏特封真武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并大规模地修建武当山的宫观庙堂。建成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三十九桥、十二亭的庞大道教建筑群,使武当山成为举世闻名的道教圣地。并在天柱峰顶修建“金殿”,奉祀真武大帝神像。

在武当山,众多的真武造像各具特色,有不同年龄,不同质地,不同形象,不同服饰。但是所有的真武造像都保留了一个最显著的特征,那就是披发跣足。

从遇真宫发掘的一组真武祖师的文装铜像,它的造型、和纹饰,包括他的整体的仪表以仪态,和武当山现存的明早期的真武一看就是基本上是一样的。从这一尊真武的通向也可以证明遇真宫的西宫,现在清出来的场景应该是明早期的。

就在真武神像出土不久,一件汉白玉残件的出现,让所有人喜出望外。

当年在修建遇真宫的同时,明成祖朱棣已经命人在北京,铸造了一整组张三丰的鎏金铜像。一旦遇真宫建成,就要把这组铜像,经京杭大运河和长江一路,运到遇真宫进行供奉。

这组铜像一共有三个人物,其中张三丰端坐在石椅上,高1.44米,头戴斗笠,脚穿草鞋;神情自若,栩栩如生。两侧分别站立着一位一手捧剑,一手拿着拂尘的道童。

1938年,当遇真宫西宫、东宫被毁时,这组铜像,被当地人请到了,专门为张三丰修建的张爷庙中供奉。现在,它被保存在武当博物馆中。

专家介绍:我们看到张三丰这一组坐像,就是说他的座椅,这个就是说他的这个座椅是汉白玉雕刻的,当时缺一块,就在我们的西宫发掘时候把这一块给找到了,把我们这个整个完全给补起来了。

2006年8月,对西宫建筑遗迹的整体发掘结束了。这次发掘出的建筑规模庞大,遗迹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所有的发现,都印证了文献中关于明成祖下令修建遇真宫的记载。也证明了遇真宫在武当古建筑群中应有的地位。

接下来,考古工作者还要对遇真宫东宫和外围建筑进行发掘,他们希望通过这些工作,赶在丹江口水库蓄水前,为确定遇真宫建筑保护方案提供最科学祥实的资料。

当时,人们对遇真宫的三个保护方案还有争议,但通过考古发掘,大家排除了异地搬迁的可能性。

专家:根据发掘的情况看,搬迁这个方案肯定是应该说对整个遇真宫影响比较大的,一个是环境改变了,第二一个它这个遇真宫地形非常复杂,搬迁就是说比较叫什么难度比较大。

那么另外两种保护方案,也就是在遇真宫外围修筑围堰;或是往地下“注浆”使遇真宫整体抬高。究竟哪种方案更加可行呢?现在,两种方案都已经细化和完善,正等待相关部门进行论证。

国家文物局在确定保护方案后,还需要上报国务院审批。

同时,由于遇真宫是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方案还需要征求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意见。当世界遗产受到威胁时,人因为涉及到世界遗产地,人们必须慎之又慎,因为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对这些人类共同的财产造成无法估量的影响。

然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遗产保护曾经走过一段艰难的历程。重申请轻保护是那一时期人们对待世界遗产最明显的态度。

郭旃:我们最初改革开放时候,我们有些地方官员曾经有个很幼稚的想法,说定了世界遗产了,是不是就意味着像我们国家的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一样,定了国宝了,就意味着国家要重点补贴的,我地方上几乎不可以花钱了,那么定成世界遗产了,显然世界就要来替我保护它了,我只管享受旅游的经济效益,只管享受这种名声就可以了。

在《保护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公约》刚制定时就曾规定,缔约国应该就有关世界遗产地的保护状况,定期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报告。1994年,人们对《保护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公约》章程进行了修改,将监测工作明确列为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职责之一。

郭旃:这个监测现在主要分为两大类,一个叫做六年的定期报告,每六年,国家要把你们国家的世界遗产保存状况,向世界遗产委员会做一个整体的汇报和叙述,另外一个就是反应性监测,反应性监测用我们最容易理解的话说,就是有人举报你,那么国际社会就要派出专家,到现场去评估考察,看看举报是不是属实。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世界遗产地涌入大量游客,但管理和保护措施却不能同步。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