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过度开发还会对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原则带来挑战。
丽江古城以独具民族特色的建筑闻名于世,居住在那里的纳西人创造的民俗文化,是丽江古城的灵魂,这一文化也促进了丽江古城旅游业的发展。然而,现在的丽江古城却面临着去本土化的威胁。
在2007年举行的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丽江古城因保护区和缓冲区是否足够明确、是否足以应对社会发展和过度的旅游业的压力,而受到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关注和询问。
郭旃介绍:我们每年都有一些项目,因为开发的问题,因为旅游过度发展的问题,因为保护区化的调整问题,受到关注和质询,那么这些东西对我们国内的工作,实际上是一个警示。
世界遗产委员会,要求丽江古城应该对开发、旅游、保护采取有策略的步骤。保持这个世界遗产和周围环境的完整性,并持续不断地为当地居民提供帮助,同时还要按照传统建筑方法保存他们的房屋。
不论是设置濒危名录,还是监测制度,都是为了更好地让世界遗产,能够长期完善地保留下去而采取的措施。它告诉世人,成功申报为世界遗产,只是一个开始,让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长久保持下去,则是更为重要的责任和义务。
郭旃:所以申报只是一个发现和认证,和通过的过程,后边这个责任落在当地政府和公众的身上,就是说你们是有决心把它推荐给全世界,同时你们愿意承担这个责任和义务,不仅为你们当地的人民,也不仅为你们本国的人民,要为全世界把它永久的保存下去,让全世界的人,世世代代的人都能够,什么时候方便来到这里,都能够去欣赏它,看到它。
1997年,为了适应北京地区持续增长的供电需求,有关部门计划从3个方向架设高压输电线路。在规划中的北线上,最近的一座高压线铁塔,与世界文化遗产北京颐和园外墙,只有不到50米距离。
郭旃:我们都知道北京是一个缺电的城市,曾经为了把华北电网的电,输入北京的电网,计划要把一段高压线,从玉泉山和万寿山之间,贴着颐和园的西宫墙,20米,起一道高压线把电给输入进来。大家设想一下,这么一个秀美的图面,如果中间拉上一道高压线,像不像易北河谷要修桥一样,人的脸上会划过一道伤痕。
为了不损伤园林的风貌,颐和园管理处建议,把地上架设高压线改为地下铺设电缆。可这地上地下一字之差,工程造价大大超出预算。
经过反复论证,到了2002年,北京市政府拍板决定,以保护世界遗产为重,宁可增加投资,也要为保护世界遗产做最大的努力。
郭旃:最后多花了四五个亿,把所有这一段的高压线克服技术的难题,克服财政的困难,把它们通通入地,这个故事我讲给外国同行听,他们真的是都惊呆了。
这是一张清朝末年手绘的颐和园全景图。北京市政府的决策终于让这幅画卷所展现的园林风貌完好无损。
2002年1月,四川省九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在这个条例中,明确规定禁止在世界遗产核心区建立宾馆,并对遗产地内环保车船的使用做了明确规定。这是中国第一个专门针对世界遗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
不光是四川省,中国的最高立法机构也在酝酿有关完善文物保护法的问题。
郭旃:实际上我们现在在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上,特别是在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上,我们已经作出了很多,其它国家还没有的举措。那么2006年,我们的文化部颁布了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这个可能在全世界,恐怕也都是头一份,所以周围一些邻国,包括日本、韩国,都对我们这种法制上的一种,这些做法,这些进步他们都很关注。
不仅仅是政府在努力,普通百姓也越来越多的投入到对世界遗产的保护中。
“想要了解中国古代的帝王生活,请到北京去;想要了解中国明清时代的平民生活,请到黟县来!”。这是世界遗产专家在考察了安徽西递、宏村古民居后说过的话。2000年,这两个村庄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当地人兴奋之余,更感到责任重大。
为了更好的维持世界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从2001年起,国家财政每年拨专款560万元用于西递宏村的古建筑保护修缮。近年来,县里先后筹措资金3200万元,对两个村落内所有与古村落环境不协调的建筑,进行综合整治。整治改造建筑152处,拆除无法改造的新建筑12处。按照“修旧如旧”原则,修缮古建筑83处,对白蚁危害严重的136处古民居进行了白蚁防治。使两村70%以上的古建筑、100%的古树名木和90%的水系,及村落整体空间格局,都达到了合理的保护状态。
当地176位老人发出倡议,呼吁保护家园,保护世界遗产。2000年6月的一个上午,西递村民自发地聚在一起,举行了保护世界遗产承诺签字仪式。西递村民向联合国发去一封电子邮件,他们告诉联合国秘书长,西递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全体村民的无上荣耀,所有村民都将遵守《保护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公约》,自觉保护好这里的古村落。
当人们都意识到世界遗产需要保护时,另一个问题产生了,如何才能更好的保护世界遗产呢?
故宫太和殿,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宫殿,从2006年开始,人们能够足不出户,在家中,全方位地观赏这座宏伟的古代建筑。
精确的激光扫描数据,使整个太和殿表面每5毫米就有一个空间坐标点,客观真实地记录了古建筑的现状。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推动“世界的记忆”项目,意在世界范围内、在不同水准上,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文化遗产数字化,以便永久保存,并最大限度地使公众享有文化遗产。从此,各种“信息技术”开始介入到保护世界遗产中来。
中国的遗产数字化保护是从故宫和敦煌开始的。如今,两处世界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已见成效。数字化保护建立了虚拟旅游世界,创造出一种更方便、低廉的旅游模式,也会从根本上减少旅游对古老遗产的影响。
周口店遗址猿人洞两个半月的发掘时间,与几十万年的人类历史相比,十分短暂。
但是,对参与这项工作的人来说,却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高星:我们发掘是从顶面开始,到下面不到五米的这么一个深度,它的范围又这么小,原来我们得到的批准的发掘范围是二十平方米,实际上我们做了也就十平方米左右,为什么做得这么慢,这是因为我们也非常细致,今年我们不会完成这个工作,因为下面还有三十多米,可能明年我们接着做,我觉得我们不急,因为这是历史给我们的机遇,以保护为主,以研究为主,并不急着很快挖下去。
朴实的话语,平和的心态,或许这正是人们在面对,历史遗留给我们的伟大宝藏时所最需要的。
那些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和文化遗产需要被关注,被保护。同时,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自然造化的奇迹,与人类文明轨迹的珍贵遗留;它们或许并不为人所知,或许正在安静的沉睡中等待人类的探访,它们同样迫切地需要我们的关注与保护。
(责任编辑:多宝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