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儿女四方聚山麓 享天伦阖府过大年(3)
2010-02-01 11:26
舅舅的警告 父母和小弟用全身心的努力,在等着盼着我们的归去。我距家最近,无论在单身汉时,还是安了小家后,直到我也为人父了,我总是要回家过
舅舅的警告
父母和小弟用全身心的努力,在等着盼着我们的归去。我距家最近,无论在单身汉时,还是安了小家后,直到我也为人父了,我总是要回家过年的。风雨无阻,雷打不动。正常情况下,我这个3口之家总是率先赶回去的。
我的同事、朋友、或者是小县城里一些相识的人,看到我每年的这个举动,先是不解,后来相劝,“这么大了,年年回去,不嫌烦神?”我冷冷地一笑,心想:不敢苟同了。我即使到了70岁、80岁,也永远是父母的儿子,也永远是父母的心头肉。我一定要赶回去和他们在一起过年。
许多年以来,每当春节来临,就会看到许多大大小小的男人,一个人领上孩子,提前给不在一起生活的父母提溜些年货,送些生活费去。若有人问一句“到哪去?”回答说是“到老头子、老奶奶那去。”或干脆让小孙子一个人把年货或过年费送去给爷爷奶奶,得到的一大笔压岁钱,数量总是儿子大似老子。做儿子的人边也不沾,更不要说儿媳妇人影子不上门了。例行公事地拜年后,做儿子的自己却与妻儿在3口小家中过年。每当看到这些、听到这些、想到这些,我就“看戏掉眼泪——替古人担忧”,心中极不平静,甚至忿詈到了极致。
难怪现在常听老人在骂:养儿子有什么D用?不要他们伸手,忙给他们吃,忙给他们喝,一年到头,过年都不回来一趟。不回去就不回去吧,连爸爸妈妈、父亲母亲也不喊了,一口一声“老头子、老奶奶”。世道再变也不能这样变呀,再改革开放,也不能这样改革、这样开放吧?
2001年的春天,健在的舅舅无意之中和我谈起这些,极度地火冒三丈,说:“老头子?老奶奶?是砍柴的老头子?还是烧锅的老奶奶?有这么喊自己亲娘、老子的吗?混蛋,不孝。人人都有老的时候,等着吧。”舅舅在我面前发这么大的火,绝对是敲着葫芦——震着瓢,绝对是杀鸡给猴子看。言下之意就是对我这个外甥安民告示、约法三章——绝不允许我用不敬之词去喊我的父母。舅舅的严重警告掷地有声,如若不执行,老娘舅将会有权开除我的人藉。
母亲的老观念和舅舅的一样。母亲就曾多次在我面前有意无意地、气哼哼地说起过:过年都不要娘老子了?早知道有这样忤逆的儿女,生下来时就该撂到马桶里淹死掉算了。所以,每当春节来临,我一定要赶紧回去和父母过年。一是我渴望和父母团圆,渴望享受传统佳节中的天伦之乐;二是我怕下辈子母亲生下我后,把我扔到马桶里淹死了!
我的3口之家通常是在腊月二十九上午回去的。
兄长归来
3个哥哥有时候是一家,有时候是2家,也有少数时候南下的、北上的3家一齐到滁县站相约,大年三十上午同时回到西施小村庄的家中。
每当这时候,我便和弟弟早早地拿上父亲为我们准备好了的扁担、担绳、芭斗络绳,提前赶到岱山林场的定(远)——滁(县)公路边,翘首等待着一辆辆客车的到来。
早几年,客车规定只有到站才停,不管是谁,旅客中途绝不允许下车。为了少走山路,兄长们回来时大都在距家最近的岱山林场下车。这时候,他们会操着南腔、北调,手捧工作证或者户口簿告诉驾驶员,说我们的老家就在岱山林场的附近,希望得到师傅的理解和同情。但是,他们大都拿出“记者证”给司机看。那年头绝对没有假的、冒牌的水货记者。当他们看到“人民日报社记者证”,或者是上海、石家庄的工作证时,觉得是大城市回来的,既羡慕又觉得不容易,也就大开洪恩地将车停下来让他们就近下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