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儿女四方聚山麓 享天伦阖府过大年(7)
2010-02-01 11:26
午时12点,开始吃年饭了,把所有烧好的菜全部端到桌上。我们兄弟几人不约而同地去寻找自己的行李包,把捎回来名曰孝敬父母的好烟、好酒拿到桌上。
午时12点,开始吃年饭了,把所有烧好的菜全部端到桌上。我们兄弟几人不约而同地去寻找自己的行李包,把捎回来名曰孝敬父母的好烟、好酒拿到桌上。父母享用的虽然少,但是,从我们带回来的东西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多,就能让他们感受到,他们的儿子在外面闯荡得也越来越体面了。
我帮弟弟把早已准备好的鞭炮拴在大竹杆上,因为太长太重,一头必须架在门前洋槐树的树杈上面。余雷或者是哪个手脚麻利的小家伙转身跑到他们姥姥跟前,从手中抢过抽着的香烟,将捻子点燃。
噼哩叭啦……,噼哩叭啦……,鞭炮震耳欲聋,在岱山的山脚下回响,在西施小村庄前方的松树林中回荡。小家伙们一齐击掌,嗷嗷叫地手舞足蹈、欢呼跳跃。鞭炮炸碎的红纸屑在地上写满了辞旧迎新、阖家欢乐的喜庆。
四姐上大学在皖南舒城县实习时特地帮父母买了2把藤椅。父母坐在2张桌子合起来的中间位置的藤椅上,大哥频频地帮他们夹一些软和一点的、能吃得动的菜肴。小家伙们也不问软硬,不问能否吃得下去,抢着把自己认为好吃的菜不厌其烦地送到他们姥姥奶奶的碗里。父母一边吃菜一边不停地端起酒杯,接受儿孙满堂美好的新年祝福。
兄弟们也是难得相聚,于是,在兴奋之余,便把所有的喜庆、激动、祝愿、感慨、回味、忆苦、思甜……一古脑儿地斟满酒盅,仰脖倒下去。世事不易,人世沧桑,生活艰辛,红尘应对,各自把酒量锻炼得真都很不孬了。
年夜饭结束了,大家一齐上阵,把杯盘碗筷收起来、洗干净。一看家堂上的“三五牌”座钟,已经是下午3点半钟了,父母和弟弟便马不停蹄地忙着准备晚饭了。
吃馄饨
大年三十的晚饭,我们这个大家庭一直还是延续着扬中县的习俗,吃猫耳朵馄饨,也就是当下滁州以南苏、沪、浙一带流行小吃的小馄饨。
包馄饨开始了。和面的、剁肉的、切菜的、擀皮的、包馅的、打下手的……各尽所能,各司其职,对号入座,流水作业。那些包好了的馄饨就像陆海空三军仪仗队一样,齐刷刷地列队在筛子里、匾子里,极力张扬着团圆、喜庆、富足和天伦之乐。
小馄饨皮的做法是:微量的食盐(面有筋骨)加上少许炒菜勾芡用的小粉(光滑,好看)与面粉掺在一起和面。面和好后,用一块干净的湿布盖起来,醒过半个多小时后的面有筋道。用长擀面杖像擀面条一样,在大桌子上均匀地擀成薄薄的圆状,以2寸宽的距离重叠在一起,用食刀切成2寸宽的长条子,打开后重叠在一起,再切成2寸宽正方形的馄饨皮。小馄饨的馅有肉馅的,也有小乌菜馅的。菜馅里面可以再适当地添加些炼制后的猪油渣子,或者是剁碎的粉丝,或者把鸡蛋摊成鸡蛋饼,然后切碎拌在菜里。我和小弟有时还洗几枚1分、2分、5分的硬币包裹在馅里,看谁吃到“运气”,等着来年“发财”。如果有时间、有兴致,母亲还煮些糯米饭,拌上油、盐、葱、姜,做成别具风味的糯米馅小馄饨。拿起一张馄饨皮摊铺在左手掌上,用筷子或小汤勺取适量的馅放在皮子中间,右手指将朝外的馄饨皮向内折回并上下重叠,双手的无名指在下面轻轻地一顶,两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便合力折叠捏成酷似“猫耳朵”一样的小馄饨了。包完一个就依次顺着筛子、蔑匾子、笸箩匾子的外沿整整齐齐地排队摆放在里面。馄饨是单独用清水煮的,荤汤是另外做的。在东边的小锅里烧一点开水,放少许盐,适量的酱油、醋一冲,舀三、两汤匙炼制好了的猪板油搅匀,做成荤汤,再放进去几撮蒜末。食用时,根据自己的口味和喜好,碗里再分别倒进少许味精、胡椒粉。每一碗舀一小饭勺荤汤将味精、胡椒粉冲开,用漏勺把中间大锅里煮好了的馄饨舀到碗里,尽量不要舀煮馄饨的白汤,以免淡化了口感。盛好后的一碗一碗的小馄饨热气腾腾地摆在锅台上。“自己端去”,母亲或者弟弟喊一声,拥挤在锅房里的大人小孩各自端到堂屋里的大桌子上吃起来。性子急的,大都在半路上就扒拉一个送到嘴里,咀嚼着、品味着、一连声地夸赞着,说:“好,味道不错,咸淡正合适。”一碗吃掉后,端着空碗跑到锅房再盛第二碗。你想吃肉馅的,我喜欢吃菜馅的,追问是谁吃到馅里的硬币了,撒娇地挑挑拣拣,调侃地吵吵闹闹,频添了不尽的新年喜庆和合家团圆的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