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经典精选 > 古文典籍 >

安德义德行卷——劝学篇解读(一)(3)

2009-06-06 10:35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安德义
【原文】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篇》 【翻译】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就可以获得新知识,能够做到这样的人就能做老师了

【原文】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篇》

【翻译】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就可以获得新知识,能够做到这样的人就能做老师了。”

【解读】

本章谈学习的创新,也是孔子最早给“教师”所下的定义。

在学习方面应该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博闻强识”,二是“融会贯通”。多识多记是领悟贯通的基础。领悟贯通是多识多记的运用和发展,二者不可偏废。强识多记是“学”,领悟贯通是“思”。所以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篇》),“温故而知新”谈的是学习时的“思”,学习后的“悟”,通悟后即有新体会、新发现、新知识。在“温”与“知”之间,有一座用“思”与“悟”搭起的桥梁,“温”而有“思”则“悟”,有“悟”则有“知”,有“知”则日新。能这样做的人,当然就“可以为师矣”,也就有资格去教诲别人了。反之,只是“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礼记•学记》)。

另外,这也是孔子给“教师”下的最早的定义,这个定义强调教师的创新精神,不能创新则不能为师。荀子给老师的定义是“师有四术,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故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荀子•致士篇》)。他认为教师有四个条件:尊严而庄重,年长而守信,口齿清晰,条理清楚,不违反礼义,理解精微而又能判定真伪。荀子的定义,虽然较为全面,但未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创新”才是教师的本质特征。韩愈对老师的定义,则将教师的双边互动的关系偏向了一边:“传道授业解惑也”,由双边互动变为单边传授。一千多年所来,谬误深远,今人不可不知。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