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国家宝藏(二十四):薪火传承

2009-11-28 10:35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1905年,南通博物苑创办。自此开始,点燃了我国博物馆建设的星星之火。

一位清末状元的锐意革新,催生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博物馆;一次捐献珍贵国宝的惊人义举令无数上海市民感动不已;一座由废旧材料修建而成的建筑 使博物馆理念不断推陈出新;历经百年沧桑,我国博物馆事业薪火传承,生生不息。

博物馆作为立体的“百科全书”,凝聚着厚重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是一座城市、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重要窗口。

欧洲早在19世纪便进入了“博物馆时代”, 19世纪中后期,西方的博物馆理念开始进入中国,创办博物馆,成为中国维新志士极力提倡的“开民智”的重要措施之一。

然而,在中国古代,那些历史文物与奇珍异宝,多数收藏在皇家贵族的秘阁深斋之中,普通百姓难得一见。

1903年,已经弃官从商近十年的清末状元张謇,向清政府上书,极力建议在京师设立国家博物馆,而后向全国推广。

然而,备受内忧外患困扰、已经江河日下的清政府,根本没有精力理睬张謇这一颇有见地的主张,他的奏折如同泥牛入海,未能激起任何波澜。

两年后,致力于实业救国、锐意革新的张謇,索性在他的家乡南通,自筹资金兴建了包括博物馆、植物园和动物园在内的南通博物苑——打造出由中国人创办、具有现代意义的第一家博物馆。

1905年由张謇创办的南通博物苑,作为我国第一个真正具有“公共”意义的博物馆,首开中国现代博物馆的先河,点燃了星星之火。

中国博物馆学会名誉理事苏东海介绍:南通博物苑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状态下来救亡图存的,据我所知南通博物苑可以说是世界上殖民地的人民自己办的第一家博物馆,它具有很强的救亡图存的的时代使命。所以中国博物馆从南通博物苑开始始终是使命性的博物馆,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是惟一的在殖民地时代  由殖民地人民自己起来办博物馆,是伟大的创举。

在南通博物苑成立后的一个多世纪里,我国的博物馆事业,代代薪火传承,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就在张謇创立南通博物苑6年之后,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大清王朝土崩瓦解。那座明、清两代24位皇帝曾经深居其中,发号施令的紫禁城,命运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宣布末代皇帝、六岁的溥仪退位。根据当时临时革命政府对清皇室的优待条件,逊帝溥仪仍然居住在紫禁城后部的“内廷”。

而前半部的“外朝”, 已经不再是戒备森严的神秘禁区。1914年,沈阳故宫、承德避暑山庄的大批文物,被输送到了“外朝”,古物陈列所随即成立。

苏东海介绍:到1915年它就开放,可以参观了。当时的报道故宫开放是三路同时开放,票价是半元。据报道当时游人如织,满园子都是人,花半块银元也要来看看皇宫什么样。

辛亥革命以后,紫禁城陆续上演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丑剧,当政者更迭频繁。

1924年,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政变”,组织的摄政内阁修改了对清皇室的优待条件,将溥仪逐出宫禁,同时成立了“清室善后委员会”,负责接管清皇室财产及处理一切善后事宜。第二年10月10日,见证了近600年宫廷变迁和人世沧桑的皇宫,正式更名为故宫博物院。

苏东海介绍: 故宫这个名词那是非常高级的,它表明了这个皇宫已经不是皇宫了,所以叫故宫,建立了故宫博物院,我觉着这一点本身是有反封建反殖民的意识,从它的名称的改变上,它整个地废除了皇宫,而且永远不叫皇宫博物院  不叫紫禁城皇宫博物院,而叫故宫博物院。

利用明、清两代皇宫建成的故宫博物院,拥有大约150万件(套)文物藏品,85%为清宫旧藏和遗存。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故宫博物院隶属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成为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开始了传承文明、展示历史的新使命。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极为重视。在抢救、购买、征集故宫散失文物的同时,中央领导人还带头掀起了捐献文物的热潮,以充实博物馆的馆藏。

苏东海介绍:征集运动为什么说是由中央领导人带头呢,就开始大捐赠的时候,毛泽东带头捐了他收藏的文物,朱德捐了,捐的最多的是陈毅。所以当时中央带头,各个民主人那都是收藏大家,纷纷地捐,所以一大批现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都是那个时候捐赠的。

在加紧整理、充实故宫博物院馆藏的同时,1952年,经过文博工作者的努力,上海博物馆终于成立,馆内的多数藏品也是依靠社会捐赠。

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的上海博物馆,青铜、陶瓷、书画三大类的收藏均成体系,商代甲骨、明清家具、历代钱币、古代玺印、历代玉器、碑帖文献和雕刻等堪称精湛。

这些藏品90%以上,是1949年以后从民间征集的,其中很大部分由海内外收藏家或其后裔捐赠。

今天,陈列在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陈列室的大克鼎,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大盂鼎、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毛公鼎,并称为“天下三宝”。

鼎,在《辞海》中的解释为:青铜器之王。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