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上面还有规定,比如说你买的这个东西不允许转卖,这些都是有规定的,我填过,我现在可能还有那种表呢,当时买完东西给你个表,等于是顺便给你个通知,这东西不许转卖,牟利,也不许赠送。
允许在内柜出售的商品相比外柜而言,范围更广,为了防止文物外流,内销文物规定特别说明,不能赠送或转卖给外国人。
尽管与普通商品相比,购买文物有许多特殊的规定,但虹光阁内柜的开放,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文物商品。
余平:当时确实也有一些人,是成捆的把自己家里,老辈子积攒的一些作品,就是卖到文物商店。因为当时也确实只有文物商店有收购权,所以这个渠道基本集中在这儿。
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些文物价格,在现在的人看来,很难想象。
这几页销售价格统计表,显示了1978年至1986年几年中,一些瓷器价格的变化。
余平:我印象当时买一个雍正官窑粉彩碗不过也就是300块钱,350块钱这样就能够买到,我们当时这300多块钱这官窑碗,还得是品相比较好,如果有崩有冲有毛病的,可能甚至百十块钱就可以买到,那这个不可同日而语。现在要买一个雍正粉彩官窑碗,应该说是近百万,大价钱,还不一定买到品相非常好的。
对这一批最早接触文物收藏的人来说,文物商店刚刚开放的内柜犹如一个巨大的宝库摆在了他们面前,并且,这也是当时他们购买文物的主要渠道。
但是在那时,即使是对这些爱好收藏的人来说,下决心花上好几百元钱买一件文物,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马未都的藏品中,有一张黄花梨百宝嵌龙纹罗汉床。虽然已经十分陈旧,这张床,却引起了马未都的注意。它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床围子上的百宝嵌。
百宝嵌工艺出现于明代,它是在螺钿镶嵌工艺的基础上,加入宝石、象牙、珊瑚以及玉石等材料形成的镶嵌工艺,用百宝嵌成的图案花纹会随着照射光线角度的变化,呈现出各种色彩。进入清代以后,百宝嵌发展成为家具制作的重要镶嵌技术之一,通常百宝嵌工艺多用在漆器上,硬木家具上也有不少,但是在珍贵的黄花梨家具上进行镶嵌,并不常见。由于黄花梨本身就十分名贵,所以黄花梨百宝嵌家具就更显得更加珍稀和贵重。
尽管十分喜欢,但四千元的价格,却使马未都只得望床兴叹。
直到1997年,这张黄花梨百宝嵌龙纹罗汉床才成为了马未都的藏品。
马未都:李翰祥导演当时在北京拍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那时候80年代,1984年,1985年,那时候四千块钱很多了,买不起,他买了,他买了以后,修好了以后,他用了一段时间,最后在,他买了十来年,在1997年的时候,他转卖给我了。床至少有400年的历史了,一个床经过400年的时间,能够经历了我们国家的风风雨雨能到今天,本身就是个奇迹,我们又有缘,对于我个人来说又有缘碰见它,从买不起,到买得起,到最后收藏,展示给公众又是个奇迹,所以有时候我很珍惜这种缘分。
从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对马未都等最早的一批藏家来说,是最黄金的十年,除了文物商店开放的内柜外,处于萌芽状态的民间文物市场,也是他们常去的地方。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民间的古玩市场,都处于半地下的状态。
这些自发形成的市场,缺乏规范,在这些地下经营场所,甚至会出现法律禁止出售的出土文物。究竟应该如何对它们进行管理呢?最初,政府相关部门对它们只是进行取缔和清理,而且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地丰富,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促进了文化事业的迅速发展。而文物收藏的热度也伴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的不断渴求而逐渐升温,市场需求已经形成,文物商店这个惟一的收购和经营机构已经不能满足供需双方的要求。
于是,政府开始逐渐认可民间文物市场,同时也改变了对它的管理方式。
1992年是对民间文物市场规范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国家文物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安部、海关总署于1992年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文物市场管理的通知》,明确规定1911年至1949年间制作、生产、出版的文物监管物品经批准后可以在旧货市场销售。
就这样,在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形成了潘家园、古玩城等一批著名的文物监管品市场。
周继海是北京古玩城的老店主,也是一个很早就进入收藏界的藏家,他对古玩城的变迁,有十分清晰的记忆。
周继海:当时咱们这个叫铁棚,劲松铁棚,这个就是古玩城的前身。那个时候工商局和这个文物局都有监管的部门在这个市场。这样的话呢让大家集中到这儿来卖,别去瞎卖。
同样是在1992年,还发生了另一个对中国文物市场发展有巨大影响的事件。
1992年10月11日上午10点25分,在北京21世纪饭店世纪剧场中,被称为“香港第一槌” 的胡文启敲响了拍卖槌。
92北京国际拍卖会拉开了序幕。
余平:当时经过几方面筹措,这个商品也主要是通过文物商店的渠道,还有包括当时允许销售文物的比如说文宝斋,华夏,友谊商店等等,就是像这样有文物经营权的一些单位提供一些商品,最后我们最终经过专家审定允许上拍的是595件,我印象非常深刻,当时只有不到600件。
在这不到600件的文物中,包括国家文物局特别批准的232件1795年以前的文物。
92北京国际拍卖会上最古老的文物是一件西周青铜爵杯。爵杯是一种古代酒器,用以温酒和饮酒,盛行于商朝和西周初期。这次拍卖的青铜云纹爵杯生产年代为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这是经国家特批的232件拍卖品之一,估价为1.1万至1.3万美元。拍卖从5000美元起价,经过几轮竞价,价格扶摇直上,最后台湾商人任兆福先生以2.8万美元竞价成功。
92北京国际拍卖会,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一场公开的文物拍卖。这场拍卖会引发的争论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许多人担心,文物拍卖会引起文物价格上涨,使博物馆等国家科研机构不能再低价征集文物。最重要的是,他们担心文物拍卖会让一些人只看到文物的经济价值,而刺激引发文物盗掘这样的犯罪行为。但支持者则认为,文物拍卖会有利于提高中国文物的价位,促进海外文物回流,也会有利于抑制非法倒卖文物。
当时,许多国内外媒体对这场拍卖会竞相报道。一些人专门购买50元一张的门票进入拍卖会场,仅仅只是为了观看拍卖的过程。
马未都:其实1992年的拍卖当时还不对中国人,买东西是要交外汇人民币的,我买过一件,当时我也买过一件,那还是专门换的外汇去买的。那么真正到中国人可以随便买的时候,实际上是1994年底的嘉德公司的成立,1995年瀚海公司也成立,那么这是真正的使文物收藏进入了大众的视野,真正的使这个市场公开化。
92北京国际拍卖会一年之后,中国最早的拍卖企业陆续成立,文物艺术品拍卖走入人们的视野。
1993年6月20日,国有的上海朵云轩艺术品拍卖公司举办了书画专场拍卖会。
北京市文物商店下属的,北京瀚海艺术品公司在1994年成立,并且举办了首届拍卖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