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伟的布达拉宫,雪域高原的建筑奇观。它由何而来,经历了怎样的岁月磨砺和历代修葺。新中国成立后的两次大修为布达拉宫注入新的生机,大修中遇到了多少困难和挑战?现代科技和古代文明怎样和谐交融?
2009年8月23日,拉萨市布达拉宫广场举行庆典,庆祝西藏三大重点文物单位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的保护维修工程竣工。历时7年的维修工程主要包括古建筑和壁画维修、搬迁、环境整治等。工程耗资3.8亿元,其中对布达拉宫的修缮投入就高达2亿多元,超过了投资总数的一半。
布达拉宫屹立在世界最高的雪域高原,它气势磅礴,建筑宏伟,浓厚的宗教色彩更让它显得庄严而神秘。这里是无数游客向往的地方,更是藏传佛教徒们心中的圣地,到过布达拉宫的人无不为之震撼和折服。且不论宫殿里数以吨计的黄金玉石、数不胜数的奇珍异宝,惊世绝伦的佛像壁画,仅布达拉宫奇特的建筑造型就足以让人惊叹叫绝。
布达拉宫依山而建,蜿蜒直上,犹如自然生成;各部分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浑然一体。红白相间、层叠交错的宫殿在西藏高原独有的蓝色天幕和炫目阳光下,美丽璀璨,如梦如幻。
这座宫殿的整体建筑为木石结构,建筑面积约138000平方米。即便不考虑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布达拉宫以其磅礴的气势以及独特的建筑风格,也能区别于中国乃至世界上任何形式的宫殿建筑。
布达拉宫管理处处长强巴格桑介绍:布达拉宫,一个是建筑方面,它哪个角度看的话,都是很漂亮的,这是一方面。再一方面,它里头的文物,这么多的文物,世界上应该是独一独二的。
那么,这座神奇的布达拉宫究竟是何人所建呢?公元7世纪,雅砻部落第三十二代赞普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各部落,建立吐蕃王朝,并请求与唐联姻。
公元641年,松赞干布得知唐朝皇帝答应将文成公主许配自己为妻,十分高兴,他决定为文成公主修建一座雄伟的城堡,以耀后世。于是,松赞干布在红山上修建了999间宫室,连同山顶的红楼恰好是1000间,史称颇章玛保赤载,意为”红色宫堡”。
9世纪中叶,吐蕃王朝覆灭,“红色宫堡”亦遭受战乱雷击等灾难,仅存法王洞和圣观音殿等几处遗址。11世纪西藏佛教进入后宏期,尊松赞干布为观世音化身。他曾居住的红山,则被视作东海第一普陀山之外的第二个普陀山,布达拉宫是普陀山音译,是佛经中所说观世音菩萨修行的地方,布达拉宫一名由此而出。因传说松赞干布曾在法王洞内修行,人们在洞内塑造了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等人物塑像,以供后世敬仰。
1642年,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1645年3月,他下令在“红色宫堡”的遗址上重新建筑一座新的宫殿,3年后宫殿竣工,因为它的外墙都是用白粉粉刷,所以被称为白宫。白宫成为达赖喇嘛日常起居办公的场所。
1690年,红宫开始修建,历时三年完工。红宫内主要供奉各类佛像和达赖喇嘛的灵塔。之后,布达拉宫在历代达赖统治时期不断扩建,遂成今天的规模样式。从修建白宫开始,到1936年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殿落成,291年的工程,一座传世的宗教宫殿,坐落在了拉萨的红山之上,成为青藏高原独特的象征。
重建后的布达拉宫经历了300多年的岁月风尘,大自然的无情摧残和难以避免的自身老化,都给这座古老神奇的宫殿留下累累伤痕。西藏和平解放后,1961年,布达拉宫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都会进行维修与保养。但随着岁月的侵蚀,布达拉宫的隐患也渐渐增多。
1984年,布达拉宫强巴殿电线短路失火,这引起了国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视。文物局派出著名古建筑保护专家罗哲文和几位文物修复专家共同进藏,检查与勘测布达拉宫的古建保护情况。
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介绍:国家文物局就派了一个勘查组,去进行彻底的检查。当时我去的,当然还有其他很多的工程师,工程技术人员,还有当地的一些保管人员、还有当地的一些专家,去检查之后觉得的确是,布达拉宫岌岌可危,你外面看不出来,里头一看,横梁、短粱在过道里头,都遭朽了,有的这个已经错位了,就是这个上面那个红宫白宫很多位置都不对了,如果不抢修,万一有个什么风吹草动,那就全塌下来了。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姜怀英介绍:整个布达拉宫范围里,险情挑最危险的,我们当时数了有一百多项,属于抢险的项目,因为当时不是全面维修,当时的意思就是对布达拉宫抢险加固,抢险保护。那么排,这些险情里头进行排队以后,找出一百零几项,先进行第一期工程。
1989年10月11日,布达拉宫法号长鸣,一名来自色拉寺,名叫坚赞群觉的年轻喇嘛,挥动了布达拉宫抢险保护工程开工的第一镐。从那一刻起,布达拉宫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大修,为期整整五年。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名古建筑保护、文物修复专家汇聚布达拉宫,古建筑专家姜怀英被国家文物局指定负责主持此次大修工作。
尽管布达拉宫外观宏伟,可内部却有极大的隐患,因为布达拉宫主要由石头、土木建造而成,许多殿堂建筑的主体部分,都出现墙体开裂、下沉、木构件腐朽等损坏现象,维修这座雪域高原上的神殿,可谓困难重重。
在布达拉宫修缮工程报告中,清楚地记录了施工准备、红宫白宫修复工程和附属建筑修复等111项大修工作的过程。这111项工作执行起来,每一项都绝非易事,仅项目中的第一项清理垃圾,就清运了496卡车垃圾,每辆车的载重为40吨,总计约两万吨。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姜怀英介绍:因为布达拉宫几十年,应该说几百年了,这个垃圾就没有清理过,他们把上面的殿堂里头这个尘土,清扫了以后,当时有个规定,不许扔到外面,全堆在底下,所以积了几百年的东西,清理这些垃圾的话,一个是尊重人家布达拉宫宗教的传统,人家觉得是圣物,另外可能会有一些,有一些好的东西怕丢失。那么这次我们清理的话,也是喇嘛参加,而且都进行筛选,垃圾一车一车都是筛了以后,由喇嘛监管,筛了以后再把它放出去,这个还是服从他们宗教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