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拉宫的消防设施和电路需要改造,建筑主体部分大量的木构件腐朽损坏,墙体开裂下沉,地基的情况更糟糕,里面也都出现了险情。
“偷梁换柱”,是我国古建筑维修的传统方法之一,它被巧妙地应用在布达拉宫木构件的更换和墙体维修上。如白宫的东大殿,一共五层,最下面的一层地垄沉陷了,上面的五层保存完好,如何修复最下面的一层,就要用到“偷梁换柱”的方法。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姜怀英介绍:比较成功的就是白宫的东大殿,白宫东大殿地垄下沉了,地垄底下是夯土墙,夯土墙酥碱下沉了以后,上面的五层的建筑,随着都往下沉。那么这样,当时我们解决的话,就是采取这个办法,这是最大的一项偷梁换柱,把上面五层全托起来,用这个千斤顶,底下用这个木头一层一层把它都垫起来,把上面的建筑把它托住,托住以后,把底下的地垄墙,把它进行加固。地垄墙的加固,比如说夯土墙不行了,也没把它去掉,就在夯土墙的两侧,又附加了一层石头墙,这样用石头墙托着上面的建筑。
修缮木构件也采取了一种十分有趣的方法,这张照片就是维修中为木柱“输液治病”的情景。对柱子、梁这些还能继续使用的主要构件,维修人员就把杀虫防腐药剂通过吊瓶,一点一点注入木材的芯部,把虫害消灭。对一些腐朽损坏严重的构件,维修人员用高山松代替原来的杨木,他们用真空高压器械,把药剂压注到木材里面,修复完成的木构件,在大殿之中熠熠生辉。
在对布达拉宫的抢险加固中,如何保护宫内的文物是一项非常困难和庞大的工程。布达拉宫内的壁画十分丰富,不同年代的壁画遍布各个主要殿堂、回廊、门厅等,总面积达2500多平方米,除红宫法王洞内存有少量唐代壁画外,大多数是17世纪以来的作品。内容涉及藏族起源说,宗教佛事活动,吐蕃王朝简史,中国统一发展史,布达拉宫修建史等众多题材。以画记史,寓史于画,展现了绚丽多彩的历史长卷。在布达拉宫的维修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持壁画的完好,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姜怀英介绍:当时采取的办法就是,能保留的尽量保留,比如说用一些防护设施,把它包起来,别碰了,别磕了,如果修这个墙,这个墙都保不住,你的画肯定不行,所以有局部的话,就把这个画揭取下来。然后修完了以后再把它贴回去,这个方法也挺好。
在布达拉宫的维修过程中,姜怀英面对着一个又一个难题,而最让他担心的是对红宫的维修。在布达拉宫红宫的灵塔殿里共有八座灵塔,里面安放着五世、七世至十三世达赖喇嘛的肉身,这里是藏传佛教信徒心目中最神圣的地方。这是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被称为“西藏第一灵塔”。五世达赖喇嘛灵塔塔高14米,共使用黄金3721公斤,塔面镶嵌各种天然珠宝18000多颗。
在维修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殿时,姜怀英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他要将倾斜的梁柱拨正。但是,灵塔殿上层有巨大的金顶,无法也不能揭顶,同时,灵塔是价值连城的珍宝,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姜怀英介绍:那么红宫里有那么多灵塔,所以第一步的话,我们就是发动喇嘛,用喇嘛来参与这个保护,他们首先把这个灵塔包起来,好多,搭着架子,里面用布,用棉花,一层一层把它围起来,那么这个工作的话,有喇嘛参加,他们对他们这个文物非常了解,非常爱护,也不会发现什么其它的意外,丢失这种现象,包括塑像,这都是布达拉宫管理处配合我们来做。
布达拉宫管理处处长强巴格桑介绍:我们喇嘛和干部职工给搭架子,把整个灵塔包好,包好了以后,海绵啊,都包,包了以后就里头有个木头,木头整个跟箱子一样搭,搭了以后就铁皮一弄,你施工队你可以施工吧,底下我正常可以开放。结果我们布达拉宫维修期间,一个殿堂也没有关过,就是第一期维修上,我们一个文物都没丢,一个文物都没损坏。
1994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布达拉宫大修工程竣工,总共维修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国家总计投资5300多万元。五年时间,雄伟的布达拉宫焕然一新。1994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委托的专家,对维修后的布达拉宫进行了实地考察。同年12月,布达拉宫又以其特殊的文化价值和良好的保护状况,被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同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998年,全国范围出现了大规模降雨,当年7、8、9三个月,拉萨的降雨量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强降雨对古建筑的损害极为严重。布达拉宫的一些建筑,开始出现局部倒塌等险情。国家文物局立即组织专家对受损部位进行抢修,同时,布达拉宫的第二次大修计划也被提上议事日程。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之平介绍:西藏大家都知道它是很干燥,而且蒸发量大大高于降雨量,但那年的降雨量很大,所以有一些边墙的倒塌,一些道路倒塌,都出现了,当时我记得我是被派去了,在布达拉宫工作了整整二十天,那么基本上发现它的有险情的部分,将近二十处,这些险情主要包括什么呢,就是严重的漏雨,还有局部的一个坍塌,还有就是墙面反潮,甚至把这个壁画都造成一些损害。
2002年,国家调拨专款3亿多元,对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三大重点文物单位进行维修,布达拉宫二期维修工程拉开序幕。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时任中国文物研究所古代建筑与古迹保护中心主任的张之平,成为布达拉宫二期维修工程的负责人。
张之平介绍:我们认为对于布达拉宫的屋身来讲,它的这两部分,木结构和石结构都可以用常规的办法来解决,但是对于它的基础和屋顶是我们在第二次里,要特别下力气解决的。屋顶的漏水会造成整个建筑的失稳,那么包括它的雨水对墙基的冲击,那么也让这个整个的建筑失稳,那么这两个都是对建筑保护最重要的,所以我们的措施也主要针对这两个。
张之平在维修顺序上采取了先下后上的原则,即先维修基础地垄,再进行上层建筑的局部补强。布达拉宫屹立于红山之颠,它的地基继承了诸多藏式宗山建筑的传统形式,先在山坡上纵横起墙,墙上分层铺设不甚规整的杨木椽子,椽子上铺盖参差不齐的木棍或树枝,其上再铺卵石和泥土,主体建筑就盖在这个搭建好的平台之上。
整座布达拉宫的基础就是错综复杂的地垄墙。地垄的腐朽、开裂将会使整个建筑群变成摇摇欲坠的危城。1998年以来,布达拉宫管理处处长强巴格桑的一个主要工作,就是深入地下,寻找那些黑暗莫测的地垄层。他已经带着管理处的工作人员摸清了布达拉宫地下700多个地垄的情况。随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地垄被发现,布达拉宫变得更加神秘,因为谁也不知道布达拉宫下面的地垄到底有多少、有多深。
布达拉宫管理处处长强巴格桑介绍:我们说的地垄是没有窗户,没有门,什么都没有,堵死的,一个建筑在底下,四面都是堵死的。结果有些是可能旧社会的官员也比较懒,有毛病的地方,他把门全部堵死的,结果我们堵死的全部打开了这次,打开以后一看的话,要不然墙有毛病,要不然椽子木有毛病,他没办法换,就这样堵死的。结果呢,咱们党中央和国务院,这个布达拉宫维修还是很及时的,如果再等几年的话,那就布达拉宫就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