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国家宝藏(二十五):世纪工程(3)

2009-11-28 10:23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二期维修的专家们进藏后,第一个要攻克的就是维修地垄的难题。他们首先为开裂的地垄墙打上石膏条,在几年时间内做观测,记录墙体的开裂状况。同时

二期维修的专家们进藏后,第一个要攻克的就是维修地垄的难题。他们首先为开裂的地垄墙打上石膏条,在几年时间内做观测,记录墙体的开裂状况。同时,开始墙体低压灌浆的实验。

张之平介绍:对这些裂缝我们采取就是灌浆修补的方法,这个修补方法,在现代建筑比较多,但对于布达拉宫是第一次,所以我们也是很严谨的,对这个灌浆的材料,对灌浆的方法,对灌浆的流程,过程,工艺控制,要求都做了前期的大量的实验,到我们实施前基本上做了两年的实验,我们是一种比较成熟的经验,然后才开始在布达拉宫实施。

强巴格桑介绍:布达拉宫是土木结构,水泥灌的话也不行,它黏力比较强,它中间那个裂缝没了,两边又来了裂缝,结果我们雪城里头试验了一年,一年以后,它里头是什么呢,一个是西藏本地的红土、沙子,还有那个水泥,还有白灰,这四个就是土多一点,这样成了以后,这个一弄就没事了,没事以后我们就灌了,灌了以后现在一直灌这个,这是我们科技上上的是这个,过去西藏历史上没有这个嘛,如果有裂缝的话拆下来,拆下来以后重新盖,重新盖布达拉宫那没办法。

布达拉宫平屋顶的建筑材料之一是从查叶巴取来的阿嘎土,阿嘎土是西藏地区的一种风化石,是藏式古建筑屋顶和地面的传统材料。“打阿嘎”独特工艺做出的地面,经由僧人们脚踩羊皮的不断擦拭,能够逾见光亮而不腻滑,就像铺上了大理石。

然而,传统的阿嘎土屋顶和地面,经过日晒雨淋很容易变得粗糙、开裂,甚至漏雨。布达拉宫的二期维修工程,正是以全面解决地面和屋顶问题为重点。

张之平介绍:阿嘎土实际上最大的“天敌”就是雨水,以前的阿嘎土实际上它也是这样,就是哪儿我漏我就哪儿修,不停地修,不停地补,最后这个屋面从20公分变成了40公分,我们最后的地方看到有60公分,那么这样重的屋顶,就会把木构件压变形,那么如果结构变形了,那这屋面的裂缝就会越来越大,这个渗漏水就没法解决了。那么我们掌握这些规律以后,在布达拉宫我们是用了阿嘎土土基的,再加上有机材料合成的这个防水材料,顶上的最后打阿嘎土的时候,也在阿嘎土里适当地添加了一些材料,增加它的粘性和强度,这样减少它的开裂。

2004年,布达拉宫维修工程正式采用改良后的阿嘎土施工工艺。施工中,粗颗粒层改由机器夯实,细颗粒层,仍由排成队列的藏族男女,唱着歌、踩着整齐的舞步,挥动手中木把的夯子慢慢打实。蓝天下的劳作,多像一场欢快的集体歌舞。完工前,姑娘们匍匐在地面,仍要细细打磨,让地面绽放出光洁的天然图案。

采用新工艺维修过的地面和屋面,不仅增加了强度,还改善了防水性能。原来三、四十公分厚,每平方米两百公斤重的屋面,也减至八到十公分的厚度,自身重量大大减少。

具有1300多年历史、巍峨厚重的布拉达宫,利用新技术有效地进行着一场拯救自身,同时又令人难以察觉的“坚骨瘦身”运动。

传统的西藏建筑,红、白两色占有重要的地位。布达拉宫大面积洁白的墙体,在高原强烈的阳光下,映现着安宁与和平。

象征权力和威严的红色,被使用在建筑群的最高处。布达拉宫红宫灵塔殿和女儿墙的墙面由珍贵的红边玛草装饰。

红边玛生长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寒深山,生长缓慢,却不易腐烂和变形,被用来砌筑珍贵的边玛墙。使用红边玛草,既能减轻墙体的重量,又能形成独特的装饰,赭红色的边玛墙是藏式墙体的一大发明。在西藏历史上,它往往被使用在最崇高的宫殿和寺院,成为一种等级与身份的象征。

布达拉宫的边玛墙修葺,严格遵循传统的制作工序:挑选、晒干、密实草束、修整截面、用泡湿的牛皮绳牢牢捆扎。砌墙时,除了层层压紧铺实外,每一束边玛草都用特制的木钉固定以防止松动,最后,经过防水处理和染色,边玛墙才算完成。

“不改变文物原状”,是古建筑维修的重要原则,它既包括使用传统材料,也包括运用传统工艺,布达拉宫两次大规模维修的主帅姜怀英和张之平都在坚守着这一原则。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姜怀英介绍:我们第一期维修,请的这个工匠都是叫拉萨古建队,他们专门常年地维修西藏古建筑。所以他们在这个传统的,西藏传统工艺方面的话,那是很有经验的。这样保证这个布达拉宫的话呢,维修以后,基本上不能改变它的这个结构,形式,材料。要原汁原味地保护,更多地把这个布达拉宫的特点保留下来。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之平介绍:另外作为我们就是真正做文物保护技术的人,那么你所采用的技术,也要尊重它的历史,尊重它的变化,尊重它的现状,它现在的成因是经过了数百年的,它的建造是通过传统的方法建造的,它的材料是当地特有的,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那么这些特征我们都必须尊重,那么你保护的才是一个文物,而不是为了修旧而修旧,实际上就是应该尽量用和它协调的材料,协调的办法,让它益寿延年。

钢筋水泥的地垄也许坚固,但它们与布达拉宫的木石结构格格不入;机器打磨的阿嘎土也许更光洁明亮,但它们改变了千百年的民俗传统。用传统工艺砌筑而成的边玛墙虽然复杂,却彰显着布达拉宫别致的建筑特色和民族风情。

文物是历史的实证,不改变它们原来的形制、原来的布局、原来的材料和原来的工艺技术,这四不改变是国际上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准则,也是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指导原则。对布达拉宫拨付巨款进行抢修和修缮,只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文物保护的具体一例。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颁布和修订了一系列文物保护法令,确立了文物普查和文物保护单位制度,启动了诸多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措施。截止到2009年,全国大小博物馆超过2600座,国家先后公布6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52处,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保护单位达38处。其中文化遗产27处,自然遗产7处,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4处。

对文物不遗余力的保护,体现了一个国家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和负责。在今天的繁华盛世中回望古代文明的灿烂辉煌,我们也许更能明白一个国家之于文化的意义,我们相信富强的中国一定会更好的保存民族文化的基因密码,在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和谐交融中,续写历史的绚丽华章。

(责任编辑:多宝阁)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